众人脸上扫过。
一位平日里与朱棣交好的大臣闻言,连忙附和道:“是啊,太子年轻气盛,行事难免有所偏颇。我等身为臣子,自当尽心辅佐,但也需时时提醒太子,勿要走错了路。”
朱棣微微一笑,心中暗自得意。
这些人虽不敢公然反对太子,但心中对太子多少有些不满。只要自己稍加引导,便能让他们成为自己手中的棋子。
然而,朱棣的如意算盘并未能如愿以偿。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一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大臣突然开口:“燕王殿下此言差矣。太子设立学院,乃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之计。此举不仅能培养人才,更能提升朝廷实力。我等身为臣子,自当全力支持太子才是。”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愣。朱棣脸色微变,却也不便发作。他心知此人乃是朱瀚的心腹幕僚之一,平日里虽不显山露水,但在朝中却颇有威望。
“哼,说得好听。”朱棣冷笑一声,“但愿太子真能如你所说那般英明神武吧。”
言罢,朱棣便借故离席而去。留下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竟无人敢再言语。
此事很快便传到了朱瀚与朱标的耳中。朱瀚闻言只是微微一笑,心中却已有了计较。
次日清晨,阳光洒满紫禁城,文武百官依次步入金銮殿,准备参加早朝。朱瀚与朱标也并肩步入大殿,他们的步伐稳健而庄重,透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群臣。待众人行礼毕,他缓缓开口:“众卿家可有要事上奏?”
兵部尚书出列,手持奏章,面色凝重,沉声道:“陛下,微臣有紧急军情需禀报。近日,我军边境哨探传来消息,北方匈奴蠢蠢欲动,似有南侵之意,边境局势日益紧张,微臣恳请陛下速做定夺。”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目光如炬,扫视了一圈殿中的文武百官,最后将目光落在了朱瀚身上:“瀚弟,你对此有何看法?”
朱瀚上前一步,拱手行礼,沉声道:“陛下,匈奴南侵,实乃我大明边疆之患。微臣以为,当分两步走:一者,加强边防,修筑堡垒,增派兵马,确保边境安全;二者,派遣使臣前往匈奴,探其虚实,同时展示我大明军威,力求以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朱标站在一旁,听着朱瀚的陈述,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于是,他也上前一步,补充道:“父皇,儿臣愿亲自出使匈奴,与其首领面谈,以诚意化解干戈,同时也可探查其真实意图,为朝廷决策提供依据。”
朱元璋闻言,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标儿有此决心,朕心甚慰。不过,出使匈奴非同小可,你需小心行事,务必确保安全。”
朱标躬身领命:“儿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厚望。”
朱瀚也点头表示赞同:“标儿此行,我意派遣精干护卫随行,确保安全无虞。同时,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