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应该这样。
接下来崇祯又敲打了一下锦衣卫高官里的南镇抚司指挥徐本高,徐本高是徐阶的孙子,是文官的代表。南镇抚司的职能是监察锦衣卫内部,锦衣卫本来是监察官员的,结果锦衣卫内部监察掌握在一个官员利益代表手里,那职能等于被废了一大半,随时可以收拾看不顺眼的锦衣卫,徐本高后来也降了清。
崇祯指出徐家和牵连进袁崇焕案的原阁臣铁龙锡是姻亲,在钱龙锡是庶吉士时就和他结亲,如果没有被拿下,迟早是首辅,结果一个主持内阁,一个主持锦衣卫,就没人管得了他们了,把徐本高说得脸色发白,他们家确实有这个谋划。
敲打完徐本高,崇祯直接提出后天让他们召集锦衣卫在京营教场集合。让他们自己上也行,推选其他人也行,一百三十二人为一组,和阎应元率领的教导连对练,胜出的升为锦衣卫指挥使掌卫事。郑士毅提出崇祯选中了阎应元,他肯定早有准备。派一组没有准备不知深浅的上前比试,结果不够公平。崇祯提出可以派出五组人进行车轮战,可以先派前面几组试探。这下郑士毅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只能答应了下来。
到了日子较场比武结果阎应元的锦衣卫教导连五战全胜,本来双方持的兵器都是包了白灰布包的木棍,比试以后清点双方身上的白灰印记数量,以点数少者为胜。不过这个规则没起到作用,锦衣卫原营里选出的五队人,几乎都是全体躺在了地上战败的。大多交战两个回合就大部分躺下了,少数还能站着的也支撑不了下一回合,又比火器、射箭,结果还是教导连完胜。旁观的郑士毅、徐本高都是先目瞪口呆,直到最后垂头丧气。
比试完了以后,崇祯就按事先的约定,约锦衣卫进行了彻底的改组,任命阎应元为锦衣卫指挥使掌卫事。教导营一百三十二人,都提升为至少百户的职务,就是每个人至少都能率领一百人以上的队伍,之前在幽都山秘密营地里,他们各自招募训练的一百人就可以直接调到他们名下,成为正式的锦衣卫校尉。
这样一来,阎应元就掌握了一万三千两百人的锦衣卫精锐,加上整编消化现有的其他锦衣卫力量,至少就有了两万人的实力。崇祯终于有了可以推行变革的武力后盾。
崇祯就把原来负责皇宫守卫的金吾卫、羽林卫、虎贲卫也都并入了锦衣卫,锦衣卫组织结构成为四营二司,分别是枢锐营、校事营、侍从营、缇骑营、北镇抚司、南镇抚司。
枢锐营就是编制两万人,就是军队,一律按军队实战标准进行训练。锦衣卫有一个“卫”字,又称为皇帝的“亲军”,性质首先就是军队,而不是一般人们以为的情报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