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是宣传辽东军民的疾苦,并且是皇帝支持,知道这事对他们这些辽东军民大有好处,都很乐意地积极主动参加,没有花费多少钱财和精力策划完成了整件事情。
之后短短两三天的宣传下来,在廷杖钱士升和向富商收税这件事在京城大街小巷的舆论就已经反转了过来。一说起崇祯廷杖钱士升的事情,都纷纷叫好,指斥钱士升这样的人只会空谈仁义,误国害民,就该打。民间富商的豪奢也被迅速传扬了开来,他们不仅家产资本雄厚,生活更是奢侈之极,整天都是美酒美食山珍海味,营造亭台楼阁,豢养戏班,出入青楼,美婢娈童帮闲随身,每一样都是挥金如土,向他们收点税,怎么就叫哭连天控诉苛政了?连崇祯都是极力节俭省出钱来,让他们出些钱也是应该的。
这些事情本来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原来的舆论环境下,谴责皇帝向商人收税,称赞钱士升之类的人是主流舆论,从万历时开始延续至今的长期惯性思维。很多人就算知道这些事情也不敢说出来,怕被这些清流围攻甚至权势打压。可是现在舆论环境扭转,这类观点也在京城也普遍宣扬了开来。
而且当时的人也有很多聪明的,思路一打开,很多想法也琢磨了过来,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汪如淳的推波助澜在起作用。这几天也民间渐渐流行起了一种观点,如今大明的种种困境,都是想“省钱”的心理引起来的,为了省钱坏了太多的事,到头来根本没有省钱,反而让耗费的钱十倍百倍地增长了上去,再因循这种思维,不断填无底洞下去,大明就真的危险了。
萨尔浒之战,就是为了省钱,拼命提前催促出战才导致大败。只要不省那点了,先坚守住要害,等大军集结准备齐全再出兵,每一路都保持优势兵力建虏就没有胜算。后来又为了省钱,不愿意采用熊廷弼的战略,丢掉了辽阳沈阳。之后还是为了省钱,不愿支援东江镇毛帅,浪费了几十万仇恨建虏了辽民力量。再这样想着省钱一点点不断消耗下去就完了。
与其这样长期一点点填无底洞,不是算一下集中绝力优势力量灭掉建虏究竟要花多少钱,一次性把这笔钱拿出来。以明朝人口疆域和建虏相差的悬殊,不可能拿不出这笔钱来。
而且还驳斥几次野战失败就畏惧回避野战的心理,蒙元曾经横扫天下,在明初是被明军野战打得屁滚尿流。倭寇曾经为患百年,几十个倭寇就横行东南几省,只要投钱下去,戚继光练出军队野战横扫了倭寇。只要下决心投入钱财物资,训练出足够的军队,集中优势兵力以多打少,怎么会不能野战。只要集中天下人力物力消灭建虏,收复全辽,什么投入都赚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