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喜归喜,寇准后面提到的限制,却是余韵悠长。
换句话来说,寇准剥夺了‘新生言官们’风闻奏事的权力!
御史台的御史们为何见人高三级?
归根结底,根子便是出在风闻奏事上。
抛开事实不谈,我想参你一本就参你一本,哪怕我没有证据,也没关系。
事后,若是查清所言为虚,风闻奏事者也不会因言获罪。
这等权力,可大可小。
也正因为如此,御史也就成了各自党派的喉舌,同时,御史名额也成了各方势力争抢的香饽饽。
当然,御史的权力大,选任的条件也很高,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当得的。
大多数能当上御史的,都不会轻易滥用风闻奏事的权力。
一如核弹,发射之前的核弹,威力才是最大的。
滥用风闻奏事,只会提前损耗自身的公信力。
虽然御史们不会滥用风闻奏事权,但万一寇准提到的这条规则加到了他们身上。
他们又该如何自处?
我可以不滥用,但我不能没有!
如果不是时机不合适,在场的御史们怕是会当庭直喷寇准。
寇准的这项建议,无异于是刨了他们的祖坟。
另一边,寇准自然知道这项建议会引发什么后果,但他不带怕的。
论刚?
遍数朝堂,也找不到比他更刚的人!
因此,寇准直接无视了那些吃人的目光,继续奏议。
“开言路之二,臣以为当扩大民间上奏的范围。”
“臣建议,于大宋三京十八路,增设登闻鼓院分院。”
‘呵呵。’
听到这一条,王钦若心中冷笑。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