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藏头和藏尾,都没用,再按一个‘圣’一个‘骁’的位置从头到尾接了遍话,依然是不通顺。”霍心云皱了皱眉,“不过二三四句尾字要是反着来看,却能看出‘新兵营’三字来。”
“不错,这是第一个线索,”侯圣骁拿笔把二三四句最后一个字的“新兵营”连着圈起来,又问:“这上面写的可是‘寄韩判官’,你看了前面两句怎么就那么确定是要来找我?”
“我又不傻。”霍心云哼哼,“首先,我不认识什么判官,是找那个姓韩的就不会让我送。其次,要是就这么明显的表示明了意图,那‘竹’卫有病了还写暗语。”
“那既然你看出来了,咱们就说说这暗语,“侯圣骁说,“竹卫看来知道我也懂三国,就拿典故讲故事。元直就是徐庶的字,被曹操胁迫到了魏国,却未献一策。后面写的魏延被诸葛亮称脑后生有反骨,明显指的叛离蜀国那回事。既然上面表示了和新兵营有关,这两人的典故就一定都对应着一件事。”
“嗯,继续。”霍心云点头。
“初步猜测,徐庶是表示的是潜伏在不同阵营里的线人,魏延表示的是叛徒。”侯圣骁说,“我觉得,他在这信里在暗示新兵营出了叛徒。”
“就是说,新兵营有人投靠了簕殄,但是畜生道还不知情,要我们找到这个人去提醒?”霍心云听懂了。
“徐庶表示的意义含糊不清,但我感觉这个叛徒表示的比较明显。”侯圣骁继续说,“然后下一句,给我第一感觉是打乱了顺序的话,看一眼就想到了‘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霍心云抬了抬眉毛,“那前面写的可不完全一致,中间连接的不是‘续’吗?”
“莫不是想表达看见‘续’就联想到‘连’字吧。”侯圣骁猜测。
“有道理,那为什么只能是‘连续’?也可能是‘继续’呢?”
侯圣骁愣了愣,说:“有道理哈。”
“我开玩笑的你继续,要按我说的就说不通了。”
“杜老人家的《春望》,应该是这个意思,”侯圣骁又拿笔把后面半句里的“望春”圈起来,“再往后写的三寸的纸啥的,也能对应‘家书’,情报嘛,都是写纸上的。”
“圆过来了,我还知道‘鸿雁’在古诗词中也有表达书信的意思,也是情报部对信件的专用术语,还作为误导破解者的一个小陷阱。”霍心云说道,“真有意思,三寸大小才能记多么点儿东西?也太舍不得纸了。”
“说不定是一张纸叠起来三寸呢。”
“有道理哈。”
“后面紧接着表示找到了要送给什么人,这里暗示的再明显不过了,你敢说一眼看不出来指的‘兰’卫?”
“有那个意思了。”霍心云站起身,伸了伸懒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