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料?呵呵,都督自己就可以算一算嘛,二百料的木船造价需五百两,四百料,当然就要翻一倍了!”
“一千两?”
杨振听了沈志祥的话,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沉思着,盘算着自己现在手头的银子扣除现有兵马的饷银,扣除招募新兵的费用,再扣除移民招垦的费用,以及扣除打造军械、购置军需和南下求购番薯粮食的费用,还有多少余钱可以投入到打造四百料战船上面。
二百料战船,杨振已经见多了,跟他以前所想象的大小比较起来,有点小了,尤其跟后世动辄数千吨上万吨的船舶比起来,那更是没法看。
今后自军依赖水师的地方那么多,现在既然要造,自然就要往大了造才对。
“一千两有富余,但八百两,则又有不足。就算是省一点的话,一条四百料船,耗费银子也当在九百两以上了。”
沈志祥听见杨振方才说的话,知道他下了决心要造船,便也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个事情了,他也并不想给杨振出难题。
因此上,他对杨振说的这个话,也就很中肯了,自己根据以往的经验估算是多少,就如实说了。
“当然了,都督若是觉得贵,四百料的船自己造不划算,咱们也可以到闽粤去买,或者向朝鲜订购,往长崎订购,价格或者能便宜下来。”
沈志祥见杨振听了他的话,揉着下巴,一直沉思不语,便又为他补充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买?”
“对。咱们自己造四百料以上大船,工期较长,用工也多,用料也贵重,确实是造不如买!”
大明朝的造船中心,是在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尤其是泉州和广州两地,造船业一度非常繁盛。
所谓的福船,广船,就出自这两个地方。
在那里造船,上下游的产业门类齐全,造价肯定要低上一些。
如果是和平年代,一国之内,南北之间,当然是造不如买。
可惜的是,现在并非和平年代,想买可没那么容易。
从天启年间开始,闽南和广东的造船业,就开始大不如前了。
官办的已经废了,朝廷没有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