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李朝和倭国已经被常年战争,拖得民生凋敝了,而有内忧的大明也感觉到一丝疲惫与不耐烦。
朝廷内部,不管是主和派,还是主战派,现在都默默达成一致:
大家伙应该毕其功于一役,以雷霆之势把岛国鬼子撵下海,不要再拖了,让国家财政赶紧缓一口气。
因此,本就在战争爆发时定下的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
增兵,再增兵,大增兵!
当前不足万人守汉城,确实很难,但只要固守一段时间,危机就可以化解。
因为李如梅、李芳春、祖承训等辽东大将已跨过鸭绿江多时,预计再有半个月,即可抵达李朝京畿道。
而这才是第一波支援。
第二波支援,必须一步到位,实现把鬼子一次性赶下海的目标。
由于是大动作,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故而,今年是不可能完成了。
要知道,辽东与宣大已经派出大军前往半岛抗倭,余者肩负着守卫大明北方的重任,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外番,无节制削弱京师的防御力量?
大明朝廷只剩下一个办法,就是从全国选拣参战部队,以及指挥官。
除此之外,兵力上涨带来的一系列后勤补给问题,亦无法一蹴而就。
就目前而言,这项大工程已经悄然开始,游击将军蓝方威的四千浙兵、前营参将王国栋的三千骑兵,已被万历皇帝在名单上圈了起来。
辽东、宣大、江南、川渝、两广,云贵高原,悉数在征调之列,只等着冬季过去,开春就开拔,去异国他乡杀倭寇。
其中,有三人更是被早早定下。
大刀将军刘綎。
擅使一把镔铁巨刀,此人原先在缅国打叛军,镇守西南边境,后来被调去川渝当参将,壬辰倭乱时,一听朝廷要跟小鬼子打仗,兴奋道:
“老子的大刀可他娘等到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刘綎当即请求朝廷,准许自己出川抗倭,朝廷也觉得,一员虎将闲着也是闲着,就让他领着五千川军,去异国他乡砍小鬼子。
大刀将军接到正式调令,乐呵呵地率军出发,奈何路途实在遥远,等到他到达半岛战场时,鬼子已经支棱不起来了……
换而言之。
李如松带着辽东军团出尽风头,将倭人打出平壤,使它们彻底放弃了进攻,没了精气神。
而刘綎擎着大刀,一路急行军,结果一个大仗都没捞上,打了两年酱油就无奈回国了。
如今第二次战争,他已收到朝廷暗示,虽然年龄比初次远征时长了好几岁,但刘綎依旧忍不住嗷嗷直叫,非要让小鬼子知道,刘大刀的大刀到底有多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