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和位于西岸的大角炮台相距达4公里,原本的老炮射程短,火力无法完全覆盖珠江口。
但在换装了萨克拉门托炮之后,这两座炮台终于能够完全封锁住珠江口,消除了射击死角,虎门之役正是这两座遥相呼应的炮台重创了进犯广州的英军舰队。
可见洪名香对这两座炮台的改造是相当成功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
虽然在上次虎门大战中,东岸的沙角炮台为英军所占领,沙角炮台上的大炮也被英军毁坏,但洪名香还是拆东墙,补西墙,将其他炮台上的萨克拉门托炮挪到了沙角炮台。
同时吸取经验,对炮台已经损毁的砖石结构,用三合土改筑,避免石块被敌军舰炮击飞后飞溅伤人。
不多时,英军登陆艇接近了海滩,船上的海军陆战队士兵跳下海,将步枪举过头顶,冲向浅滩,快速地趟过水,登上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前的海滩。
负责守卫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除了洪名香的广东水师外,还有虎门镇的绿营兵。
满清朝廷在广东滨江临海之地设立了广东边防七镇,即虎门、潮州、南澳、琼州、高廉、英德、惠州碣石七镇,由七镇总兵分防。
七镇总兵上设提督广东省军务总兵官一名,总领广东七镇军务,俗称广东提督。
然而满清当局设立广东提督初衷是分广东督抚的兵权,为避免广东提督和广东督抚走动过于频繁,顺治十八年广东提督驻地由广州府迁移至惠州府碣石镇。
是的,广东提督的驻地不在省城广州,也不在广州与东莞之咽喉的虎门头,而设在惠州,刻意降低了广东提督指挥广东绿营的效率。
更骚的是,清廷后又增设广州将军一职,该职只有旗人宗室方可担任,负责统领广东八旗兵。同时清廷又授予了广州将军节制全省绿营兵的权力。广州将军权力之大,地位之高,就连两广总督都要退让三分,更不用说广东提督了。
广东提督驻地设在惠州,广州将军又统领八旗,节制绿营,和广地提督,总督权力重合,造成广东军事指挥体系混乱,广东七镇虽然名义上有超过5万的绿营兵,但调遣困难,实际上能投入一线作战的广东七镇绿营兵少之又少。
第一次福寿膏战争期间,清军号称有80万大军,实际上却是也有80万(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不过清军职业化程度低的令人发指。
而参战的英军前后投入的总兵力也不超过2万人。
双方兵力看似悬殊,然而清军兵力分散,出于防范汉人兵将造反的目的,绿营中的营并不是以营为单位集中驻扎,而是分布驻守在几十个哨卡的,几人一伙,分散在当时的市镇要冲汛口。
绿营职能更类似治安警察,重在对内治民,而非御敌外侮。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绿营是用来对付你们这些汉人屁民的,不是用来对付洋大人的。
有机会以营为单位驻扎的,只有督抚的标营。而一省又能有几个督抚,几个标营?更何况绝大多数督抚更愿意将家丁性质的标营作为督战队使用,而非直接投入战场和洋人作战。
因而具体到每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