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
忍无可忍的赵奢言辞激烈地斥责起平原君:“赵国地大物博,区区一个燕国,你们也要依靠卖国来保全一时的平安,这样做,如何对得起赵国的历代先王,如何对得起赵国的百姓,如何对得起赵国忠心耿耿的文武百官?”
赵奢接着质问平原君:“如果赵国找不到合适的年轻将领,派遣老将也是义不容辞的。想当年,老臣曾在燕国抵罪,做了燕国的上谷守卫,燕国的通谷要塞、一草一木,老臣都了如指掌,何须劳烦田单出手?老臣且在此立下军令状,百日之内,天下诸侯还来不及反应,老臣就能率领我赵国的大好男儿,攻占燕国。”
平原君当初也是一时激愤,恐惧太后死后自己的权力会随之被削弱,甚至赵王的权力都会被架空。此时听赵奢这么质问,平原君顿时哑口无言,只好将责任都推到赵王身上,并向赵奢保证,他会把一切事实都反映给赵王,赵王也会认真地考虑他的意见,请他少安毋躁。
其实,平原君这一招叫做借力打力,他把赵奢满心的怨愤都转嫁给了赵王,自己不承担一点责任。这还不算,平原君又告诉赵奢,赵王坚持要用田单。
赵奢虽然是一员武将,但是对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也了解至深。虽然官场的水很深,但是赵奢却并不畏惧,因为他在战场上的战绩足以让他在政治上有底气。纵观整个战国历史,赵国与秦国开战上百次,赵国负多胜少。当时的赵国,只有赵奢曾在和秦军的交战中大获全胜,这样的作战经验让他足以名列赵国名将的前茅,即使号称打遍匈奴无敌手的燕国,也会退避三舍,让他三分。
平原君叹了口气,他之所以让田单前去打击燕国,除了约束赵奢、廉颇等人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当时的燕国和齐国为了争夺中原北方的土地,连连征战不休,因而结下了宿怨。只要田单参战,整个齐国就很有可能参与进来,到时赵国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平原君有他的考虑,赵奢也有他的判断,其实,朝堂之上能够明白平原君这一意图的屈指可数,赵奢正好是其中一个。但是赵奢并不赞同平原君的这种做法,并对他说道:“你的心思我明白,但是你却只依照主观愿望去猜测事情的发展趋势,却没有想过如果田单无能,那赵国必然是丧师失地的下场;如果田单智勇双全,则必定借机消耗赵国的国力、军力,和燕国玩起消耗战。到时候,那个渔翁恐怕就不是赵国,而是齐国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赵奢可以算得上是个文武全才,只可惜他生不逢时。当初赵惠文王在世之时,秦国用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双方可谓是斗智斗勇,最终成为一段佳话。而今,赵孝成王竟然因为不信任赵奢等人,甘心用三个和氏璧的城池,交换来一个对赵国有威胁的田单。最终,燕国虽然被心服口服地打败了,还被田单占据了3座城池,但是那3座城池很小,只高百雉。
赵奢很聪明,他对战局以及赵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楚的认识,可悲的是赵孝成王昏庸无能,亲小人远贤臣,对赵国面临的局势毫不自知。后来的事情发展完全印证了当初赵奢的预见,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赵奢想要的,所以他并不为这一战而骄傲。
如此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重视人才的使用,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外战略,一味遵循先王的教诲,赵国的未来,实在是让人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