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晋昭公一听,觉得也有道理,自己先前的决定太过武断。可是晋国已经当着其他国家的面将鲁国放在了对立的位置,如果只是暗中和鲁国修好,对鲁国来说面子上不公平。鲁国要求将季孙意如释放,并且在盟会上为季孙意如“正名”,可是这样做岂不是让晋国很难堪?晋昭公为这个外交难题头疼不已。晋国臣子叔向这时候让弟弟叔鱼私下了结这件事情。
叔鱼曾经到鲁国避过难,与鲁国君臣关系都非常好。叔鱼向季孙意如说,如果让你走你不走,那么你可能就回不到鲁国,而是安置到其他地方,具体是哪里谁也不知道,也许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也许是一个天寒地冻的地方,所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赶紧走吧。
听叔鱼这么一说,季孙意如也非常担忧,便赶紧自己走了。鲁国也只能忍气吞声忍受着晋国的侮辱。
自上古以来,戎狄等少数民族就一直生活在中原的周边地区,与华夏族互有战和,尤其北方的狄族是困扰北方各诸侯国多年的对手。狄族主要活动在今天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在春秋初期,势力非常强大,经常侵袭中原地区的郑、燕、齐等国,邢国与卫国的国都甚至被戎狄攻破。狄人主要分为白狄、赤狄与长狄三支,都散居在中原各国周边。白狄主要活动在今陕北及山西介休一带,是晋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左传》中,对白狄伐晋进行了多次记载:鲁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狄伐晋,晋里克帅师败狄于采桑(今山西乡宁西”、“夏,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鲁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秋,戎侵晋,取孤厨(今山西临汾西北,涉汾,及昆都(今山西临汾境内,因晋败也”;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狄伐晋,及箕(今山西省隰县”,同年八月,晋军“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
由此可见,白狄力量曾一度相当强大,屡次进攻晋国,但随着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白狄君长被晋国所抓,白狄的一支便就此衰落。此后,陕西的这支白狄受到秦晋两个大国的夹击,因此时而服从于秦,时而服从于晋。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1年,狄人联合晋国一起进攻秦国,而到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狄人又转而与秦国一起攻伐晋国了。
在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6年至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晋国还与活动在今天山西长治地区的赤狄发生冲突。此一时期,赤狄的势力也相当强大。鲁宣公六年(公元前63年,赤狄侵晋,围困了经过的怀与邢丘。随后,晋国又对赤狄采取了骄纵和孤立的策略,使其气焰有所收敛。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晋国终于将赤狄一部消灭,随后又陆续消灭赤狄各部,最终解除了赤狄的侵扰。
到了春秋的晚期,晋国公室的力量逐渐衰弱,卿大夫的专权进一步发展,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