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艰辛苦”。而且,古代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一切劳动都依靠双手体力,亩产量更加低,其中的辛苦,想必在农村种地的朋友更有体会。
古代农民在农忙时候,种植如此广阔的土地,农忙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即使是热带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即使是“晨兴理荒秽,荷月带锄归”,就是形容他早上去打理荒地,晚上带着锄头回家,也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造成陶渊明“草盛豆苗稀”的原因,主要是工作量太大了,太劳累!陶渊明是这样,古代农民种植广阔土地,更加劳累!
虽然农民种很多地,但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大多数是“广种薄收”,主要是古代天灾人祸太多,导致农产量很低。
但是古代农民种地,一旦遇到旱涝、蝗灾、霜冻、狂风等自然灾难,最后农作物收成也是变得零星可怜。又如农民遇到军阀混战或者战争年代,不仅房屋被践踏,流离失所,还有当劳役与兵役,农民怎么活得舒服呢?
古代农民除了体力上的辛苦,还要受着封建王朝的盘剥。古代的自耕农、佣工、雇农都被朝廷编入户籍,也就是有自己的户口,称为编户齐民。农民都要对国家承担交税与服徭役的义务。古代赋税在清朝“摊丁入亩”之前,一般都是人头税。古代种地都讲究人多力量大,农民都喜欢多生孩子换得更多种地劳动力,但是孩子生得越多交的税也就越多。
和平年代每年有两三个月为朝廷造桥修路、修城墙、治理河渠、转输漕谷等无偿劳动,官府包吃饭,但是无工资可以领,相当于无偿帮政府一个月的活儿。之后,就是为朝廷服兵役,服役一般是两年。战争时候服徭役更多,服兵役一般都是死在外面回不了。
古代赋税制度,在王朝建立初期,对农民剥削都是比较轻。但伴随着王朝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的发展,朝廷统治者生活也是日益奢侈与生活腐化,朝廷、地主和官吏的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