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六安与合肥二城,仅是驻扎了三千步卒。
六安不用提,远离巢湖两百多(汉里,依着贼吴兴兵入寇皆以水师为依仗,自是不用担心被偷袭、也无须驻扎太多兵力的。
哪怕是贼吴果真上陆袭击六安城了,从寿春出兵救援也来得及。
且说不定还能趁机断了他们的后路、瓮中捉鳖。
而合肥城作为前线据点,为何驻扎如此寡少的兵力嘛~
那是没办法的事。
寿春以南已然没有黎庶了,且合肥城之北乃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受限于地力与粮秣供给,自然就减少戍守兵卒了。
而驻守在寿春的兵马,也只有一千三百骑卒。
其中的三百骑,还是日常巡视敌情、警戒在外的斥候营。
数量稀少的缘由,同样是受限于地域。
淮水以南,夏秋时节雨水颇多,且不乏出现连续下数十天梅雨的时候。
这种环境让产于北方的战马很难适应,生病、狂躁、食欲不振而掉膘等症状最是寻常不过。
最重要的是,以水师称雄的贼吴经常会选择在雨水充沛、大江支流水涨的时候兴兵犯境,而此时的道路的泥泞不堪,骑卒也难以肆意驰骋。
是故,淮南驻扎骑兵数量少,那也是权衡得失之后的选择。
“稚权乃是调入骑兵营,不若就在骑兵曲中任副职罢。斥候营终日在外、餐风饮露,太过于艰辛。”
李长史讲述完后,还做出了调度。
而夏侯惠听罢,沉吟片刻后,便起身行礼请道,“李长史,末将有报国之志,不畏艰辛。不知,可否让末将入斥候营历练?”
“嗯,斥候营啊”
闻言,李长史微微蹙眉,耷拉下了眼帘沉吟。
也让夏侯惠有些疑惑。
难道,我想进入斥候营不妥之处?
只不过,李长史也没有言其他,沉吟了片刻后,便又舒眉含笑点头,“也罢,既然稚权有报国之志,且陛下亦有心让稚权建功立业,那便来进入斥候营吧。”
言罢,便出声唤来小吏带夏侯惠去领备用战马、军服等杂物以及前去斥候营。
待到了斥候营之后,夏侯惠便知道李长史的片刻犹豫是因为什么了——他在无意之间,将别人好不容易熬到的升迁职位,给占了
且那人姓蒋,出身微末、颇有才干,恰好就是他想在淮南拉拢结交的良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