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
再晚可就来不急了。
现在自请去职,夏侯惠就不能定论他们是否称职。待风头过去后,再寻权贵运作或请托公卿,他们还能继续在军中谋个职位。但若被夏侯惠查出并记录在案后,他们就有了污点,不管是否被贬职或罢黜,他们都难以在军中立足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
他们也只能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宽慰自己了。
或是说,能在中军之内滥竽充数的人,其家在洛阳必然有一定的实力,为何没有串联起来,以“排除异己”、“论述不公”等缘由来反驳夏侯惠的考察结果不公呢?只要持续攻讦、来回扯皮,将事情拖得久了,不就能不了了之了嘛~就如数年前因浮华案而公布的“课试法”,至今还在扯皮中而并没有实际推行,就是最好的例子啊!然而,他们都知道这办法行不通。
一来,是军中与庙堂不同。
庙堂之上可以扯皮,美其名曰各抒己见;但在军务上,想发声是要看功绩的!有斩杀贼吴镇北将军孙韶、讨灭辽东公孙等功绩在身的夏侯惠,在亲自入住军营观察将士演武后,声称一个千人督或五百人督不称职,那就是铁案!
试问,怎么反驳呢?这不是在质疑夏侯惠不知兵吗?且指摘夏侯惠不知兵.那魏国其他功绩寥寥的将率情何以堪啊,以酒囊饭袋自居?一句反驳,得罪的人可就多了。
另一层缘由,则是他们都知道,武卫是天子的专属护卫。
既然曹叡都将武卫遣来随在夏侯惠左右了,也就意味着此番整顿是曹叡的意思,谁还傻不拉几的唱反调。
故而,一些名不副实的将佐,也只能告病求退了。
而一些在考察时表现很一般、自忖夏侯惠将会将他奏免的将佐,也开始依托家中关系,积极奔走、请托外调了。
京师一时间暗流汹涌。
还没有将结果上奏的夏侯惠,也“凶名”大炽。
就连他自制的,将纸张裁切后对折、再以针线缝起来的纸册(线装本)都是名声大噪、京师内无人不知。
因为关乎将佐们的臧否、升迁还是罢黜的根据,都记在那本纸册上。
“不畏斧钺,但畏纸册;斧钺诛命,纸册诛名。”
这是近日在京师市井中兴起的(歌)谣言,流传还挺广的。才传播数日,就连在深宫中的天子曹叡都得悉了。(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