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司马懿等老臣重臣。而诸老臣重臣受恩之后,需要为天子做些什么呢?
支持士家变革?
不再反驳天子门生被授予督察刺奸之责?亦或者说,是天子想改变先帝曹丕时期制定的个别举措,所以需要诸老臣重臣的支持?说不准,各个都有可能。
甚至还有可能,是天子只是很单纯的想试探一下。
想看看司徒董昭过世后,是不是有人生出更改浮华案处理结果的心思了。
毕竟,近一两年来,天子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已经从先前的从谏如流、兢兢业业、视老臣重臣犹如肺腑的明君之象,变成一位拒谏不听、奢靡荒淫、时而怠政以及喜怒难测的帝王了。
带着这种心思,素来敢言的卫臻也没有说话。
不仅仅是为了避险,更担心自己的贸然出声,而让事情的走向脱离了天子所期。
侍中陈矫与卢毓就从容得多了。
卢毓不必说,在殿内众人之中当属他的资历最浅,升迁为侍中不过两年的时间。
所以他将自己是坐客,觉得天子曹叡让他过来参与,是有意栽培他,让他趁此机会揣摩学习他人是如何处理这种棘手问题的。
没办法。
侍中与侍中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如从尚书令转任侍中的陈矫,那是在论资排辈候补三公有缺!
只是陈矫也没有说话。
缘由无他。
在辽东告捷之后,天子曹叡就私下给他解惑过,先前让他次子陈骞出任镇护部司马的缘由——为了协助夏侯惠日后主事士家变革所以,他也能猜到天子曹叡让公卿们共议丁谧要不要录功的缘由。
无非是天子打算不日对庙堂有所举措,但又担心事情会脱离掌控,所以才对夏侯惠此举借题发挥,当作投石问路了。
同样隐隐有所察觉的人,是蒋济。
但与陈矫不同,他的依据却是猜到了自己不日将卸任中护军之职。
缘由,是司徒董昭病故之后,天子曹叡很是感伤,曾以言谓他,“董公舍朕而去,可计社稷事者愈寡,卿当勉励,力效之耳。”
让他效仿董昭,就是正式将他放入了候补三公之列。
如此明了的意思,蒋济自然能听得出来。
也就知道了自己将会与陈矫一样,卸任位卑权重的中护军,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