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粮秣的大船能直接抵达襄平城外,这是有弊有利的事情。请曹叡不要听信庙堂诸公之言,以雨季到来难以建功,而诏令他罢兵归来。
其四,是关乎魏国兴兵辽东之时,蜀吴二国动向的预判。
对于蜀国,他以雍凉各部没有调动以及蜀国前番出兵失利而归为由,断定他们不会兴兵来犯;而对于吴国,则是给出了犹如蒋济那般的推断。
同样认为,以吴国君臣的秉性,定会有火中取栗的举措。
但他请曹叡尽可宽心。
以江东兵将离岸则怯、无有敢死之锐为由,断定吴国即使兴兵来辽东了,也不会与公孙渊并力作战;而是会选择隔岸观火,待战局明朗了才会见机行事。如此,他完全有时间与余力,针对江东有可能的掩袭提前做出应对部署。
其五,乃是征求曹叡的许可。
他想请庙堂再次做檄文,以复被囚禁的公孙恭官职为名,剥夺公孙渊统领辽东四郡的名分,让辽东兵将士庶多个选择。
为了离间,动摇辽东军的抵抗意志。
不管怎么说,公孙恭虽然羸弱不能理事,但终究也当过辽东之主,许多辽东兵将都是他的旧部,且公孙渊夺位的时间也没多久。
这种离间之计很粗糙低劣。
前期肯定不会给公孙渊造成困扰的,但若是公孙渊在战事之中失利之后,效果就会十分明显了,也会让许多人为了自身家族的利益,放弃继续支持公孙渊了。
毕竟,夏侯惠此举,就是给予了他们一个体面的背主借口——他们不是背弃旧主投降给魏国,而是选择了侍奉更能保存公孙家族的公孙恭.至于,事后是否当真要让公孙恭统领辽东四郡嘛~将他改任其他官职不就行了!
就犹如先前荆州不战而降一样,武帝曹操直接表请刘琮为青州刺史,且还是挂名没有实地赴任的那种。
这五点便是夏侯惠奏表的内容。
也是让曹叡看罢后,便诏令让雍凉、淮南与荆襄阳三大战区都督,修表计议伐辽东战事的缘由。
他不是对夏侯惠无有信心。
而是想知道各都督的计议是什么,看看有无为夏侯惠拾遗补阙的可能。
曹叡这点就特别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