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魏国庙堂今岁真正想用兵的对象,是贼吴江东。
庙堂早就做好驰援淮南的准备了!
不然洛阳中军将近十万,天子曹叡为什么仅是让秦朗引了两万赶赴雍凉驰援呢?至于,为什么对死生之敌的蜀国不重兵出击,反而将兵力留在没有机会入主中原的贼吴身上嘛最大的原由不必说,打不过。
且雍凉各部加起来就十数万大军了,每日消耗的粮秣是个很大的数目,既然都没有胜算,何必徒增损耗呢?
守着就行了。
另一层缘由,则是为了减少日后战事的思虑。
一来,江东的国力要比巴蜀雄厚得多,且襄樊之战与石亭之战后,魏国抵御贼吴的荆襄与淮南战线,都要依靠洛阳中军驰援。
如果抓住机会,一举将贼吴重创了,日后贼吴来犯的次数自然就减少了。
另一,则是蜀道难。
蜀兵虽精锐勇猛更甚于魏兵,但受限于粮秣辎重转运艰难,出蜀来犯,未战就败了三分了。这是魏国屡次守住战线的根本:占据形胜之地、以逸待劳。
且此番蜀兵蛰伏了三年才再次出兵,只要魏国守住了这次,彼罢兵归去后还要继续蛰伏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来犯。
但江东则不然。
以水师称雄的江东,赖大江的天险与便利,出兵时无忧粮秣辎重转运,罢兵时也不需要担心魏兵追击。所以,来去自如的他们,拥有着绝对的战事主导权。
不将他们重创一次,魏国的荆襄与淮南战线无有宁日。
为了这个布局,京师洛阳北部的孟津、小平津等渡口,都停泊着许多舟船待命了。
吸取了先前的教训,天子曹叡打算以步卒为主驰援淮南。
骑兵只需策应就好了。
河流湖泊密布的东南,骑兵用处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侍中陈矫也早早就收拾了行囊,时刻等着随军出征。
关乎如何复陈登旧日之计的谋划,他已然寻到私下独处的机会,给天子曹叡作谏言了。
天子曹叡虽然没有明确首肯,但却有了实施的意向——他打算此番趁着驰援淮南的时机,随便带着陈矫前去淮泗一带实地考察,看看实际情况了再作定论。
陈矫没有坚持己见。
毕竟,他都离开桑梓广陵好多年了。
对广陵郡现今的状况如何并不清楚,且提出实施陈登旧日之计的谋划,也只是纸上谈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