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曹操征辟的僚佐,历任过多地的郡守,所在皆有政绩。
且他在任职琅琊太守时,还曾参与了石亭之战。在此战中,他多番曹休进谏表示不可深入,只可惜曹休不听人言以致大败。
可以说,不管是从身份、将略还是牧民治地方等方面考虑,孙礼出任庐江太守都是绝佳之选。
天子曹叡也是如此认为。
虽然庙堂已然有将孙礼召回洛阳出任尚书之意了,但曹叡想了想,还是打算让他出任庐江太守、兼领讨虏将军。
缘由,是他不能让王基出任。
倒不是王基才能不足亦或者资历太浅,而是王凌乃王基的荐主。
尽管他对王基不疑有他,但出于驭下制衡的帝王心思,且是有其他良选之下,又何必遣王基去淮南任职呢?
毕竟曾上表诋毁过满宠的王凌,权欲很重啊~
至于为何没有考虑过何曾嘛~
天子曹叡若是觉得他有督兵之能,也不会等到陈矫举荐的时候才外放了。
庐江太守人选有了定论后,陈矫便很识趣的告退离去。
因为同被召来的蒋济一直默然无语,令他心有所悟——天子曹叡定是有他事与其计议,故而才没有参合推举太守之事。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事情中,陈矫还真不适合参与计议。
至少现今还不能。
蒋济可是最早知道天子曹叡推动士家变革心思的,亦能基于这点对袭击皖城计划给出最合适建议的。
仅是这点差异上,陈矫就无法给出符合天子心意的建议了。
且蒋济早年在淮南任职过。
在如今洛阳的庙堂中,除却刘晔之外还有谁能比他更有资格参详淮南战事呢?
对此,蒋济亦当仁不让,待陈矫的身影消失在殿外后,他不等天子发问便径直出声道,“陛下,臣窃以为,可取满伯宁的第二策。”
嗯,满宠在上表中,将前因后果以及利弊皆细细阐述后,还做出了三策让天子曹叡作选择。
其一是不作为。
以突袭必然行事迅猛,担心兵卒在穿行大别山脉中难免疲惫或非战损员,进入皖城谷地后难以一战破城,从而变成有去无回为由,声称不宜兴兵多事。
且如今淮南战线驻守的常备戎兵并不多,遣兵而出后,若是被贼吴细作察觉而孙权兴兵来犯,恐会导致合肥不守、寿春难保的不可承受之重。
当然了,此策不管是天子曹叡还是蒋济都自动忽略了。
他们都知道偷袭皖城的战果再怎么不济,都不会迎来满宠所提及的后果。
更知道,这样的后果就连满宠自己都不相信——他之所以提及,只不过是都督职责所在,必须要将所有可能都思虑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