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绩的话,就会给了原先持有反对意见的朝臣攻讦的理由,群起鼓噪变革不可行。
而在事实胜于雄辩面前,天子曹叡也很难继续一意孤行。
如此,就是臣权再度遏制君权的转折点了,也就是社稷在继宗室威望式微后,天子威信复迎来消弱的无法承受之重了.
故而,在领了诏令后,他第一时间求见满宠。
为了请教。
满宠早年在豫州的时候,治理地方是很得人心、吏民皆悦的。
在转来淮南之际,竟有许多黎庶自发扶老携幼、打算举家徙离故土桑梓随来淮南定居。
像这种如何将两千户士卒以及家小安置妥当、让他们勤务农桑与临阵死力奋战,对满宠来说委实太简单了。
而满宠也没有藏私。
很简短的给出了两点意见。
一是牧民,曰:“悦民者,使之外无所晦、内无所患。”
另一则是治军,曰:“杀一人可镇万军,杀之;奖一人可悦万军,奖之。”
看似老生常谈的敷衍之辞,却让夏侯惠颇为受用。
治军这块没什么好说的,依着《孙子兵法》施恩威且将主做到执法公允、赏罚分明,自会让士卒奋勇作战。
而牧民这块,则是一言道尽了精髓。
如夏侯惠在出了征东将军署后,便直接折道去刺史府拜见王凌。
请他调拨物资以及派遣郡兵在淮水畔起庐舍、画出田亩等,因为他想在士家与屯田客迁徙来淮南的第一时刻便看到有屋可居、有粮可食、有田可耕。
温饱是安民的基础,也就是内无所患。
然后则是以两千户聚居乃落邑为由,请王凌分出百余郡兵在那边维护日常秩序。
外无所晦嘛,自然要先杜绝滋事斗殴或以强凌弱之事。
至于修筑在战事来临时可庇护妇孺的壁坞或修缮驻兵营寨等工事,那就得等士家与屯田客安定下来后再慢慢自力更生了。
王凌再怎么大度,都不会容他予取予求的。
事实上,早有预料的王凌都没有见他。
可能是源于在前番孙布之事中夏侯惠被赞为有勇有谋,而他被诋毁为无智,故而不想相见尴尬的缘由罢,他让长史出面接待了夏侯惠。
乃是声称刺史府已然得到了朝廷的诏令,亦会在明岁春二月时将诸如庐舍与粮秣以及画田亩之事都会安排妥当,让夏侯惠不要来催促。
言下之意,是让夏侯惠不要来指手画脚,讨人嫌。
对此夏侯惠没有什么恼怒的。
因为现今已然仲冬十一月,不管是以风雪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