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其他可能。”
但哈伊尔的态度与坎苏·高里趋同——静观其变。若是奥斯曼就此败亡,不能兑现承诺,他就即刻销毁所有存储的信件和信物,断绝联系。
“如我所料,马穆鲁克人选择置身事外。”埃及的中立对于易卜拉欣来说是最好的情况。他不需要一位不受他掌控的“盟友”来分享胜利,只需要所有人看着他是怎么把在天下久负盛名的加齐奥斯曼殴残的。
行军途中,书记官们在抵达埃尔比斯坦前帮助易卜拉欣准备好一篇檄文。其先是在宗教层面进行否定,指责当前的奥斯曼是一个在道德和宗教上无可救药的堕落国家,在指责逊尼派的谬误并强调什叶派的正确后又以现实为例说明道:“当下正在罗姆发生的兄弟父子为一点世俗利益骨肉相残足以让世人明白他们的堕落和罪恶,任何有良知的人类都不应该放任毒瘤存活于世,真理之剑必将剔除世界上的一切宗教谬误、道德堕落和政治腐败!”
檄文最后则是大力认可穆拉德弃暗投明、皈依正信的正义行径,并称道:“若是问罗姆的合法统治者应当是谁,我想答案在真正的穆斯林心中应当是不言而喻的。我遵循伊玛目的指导、出于高贵的道德义务这一动机行事以代胡达修正人间的正义秩序,保护全乌玛的根本利益。”
以消灭异端为征伐理由攻打奥斯曼在外交上无疑是招臭棋,更何况负责撰文的幕僚在易卜拉欣要求下使用尽可能尖锐的言辞进行教派攻击,这一正当性肯定无法获得逊尼派的认可。不过这一因素是次要的,这点小弊易卜拉欣没放在心上。
从迪亚巴克尔至埃尔比斯坦的路程耗费了大军12日时间,博兹库尔特心惊胆战地接待万王之王和米尔扎兄弟二人,并提出主动为翻山越岭而来的大军提供军需补给——此前他仅知道萨法维在迪亚巴克尔集结大军准备西征罗姆,可易卜拉欣从未知会他伊朗大军的铁蹄会踏过杜勒卡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