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总感觉读书像是打疫苗,不为积累抗体,只为积累一些模糊但又十分确切的记忆而已。
要把心灵与眼睛打开,把嘴闭上。嗯,我赞同这句话,之后我自己的话也少了很多,但是有时话也很多,怎么说呢?接收信息要闭嘴,分析问题就可以用嘴巴辅助分析了。
当学得东西多了以后,我们就几乎不批评别人了,要知道一切都有可取之处,我们会用疑问来提出观点,等待着疑惑被解答,这就足矣,不必争论是非对错,没有意义。
不过无论是什么,我都没有全盘接收的习惯,人必须有一定的批判性,倒不是因为内容是错的,而是因为有些内容还不够好,还不够新。
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有着成为好老师的潜质,然而在效果上并不普适,因为他更趋向于适合自己。
一般经验可以削弱人的很多焦虑,比如,你在培养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它的基因里,就自然而然地存放着大量人类共享的基本经验,可以称这些经验为本能。仅仅以本能作为基础的人类已经比任何一种电子设备强大,我们的培养,只是在修剪,引导,甚至是令其自然发育而已。故然,焦虑会被削弱。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是
hile(1
{
………
}
不要尝试背字典,即便这很牛,但是残酷的事实就是,对绝大多数人,不合适。
书呆子,你是在说我吗?哈哈哈哈!
其实学会了字典的使用方法,并拥有一本字典,就相当于近似地背下了整本字典。所以我们的视野已经从我们记住了什么,变成了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似乎也很难被我们发现。正如上文所说,过多的信息量已经开始阻止我们了解整个世界了。
相同的东西,有的人觉得它复杂,有的人觉得它就是被封装好的黑匣子,有的人则完全看不见它。但世界不会因为人的观察而改变,(薛定谔的猫?当然,也很难说。
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如何阅读一本书,只有通过阅读一本书才能完全解开。
有些时候,我们会讨厌坐在我们傍边一直抖腿的人,越看越不顺眼,这居然是人之常情,看来人性本恶啊!于是我故意抖腿,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并没有感觉讨厌我的人增加了。所以抖不抖腿无伤大雅,要是看不惯你就不看就可以了。
似乎有些东西从诞生开始就注定不能发育起来,而如果看起来发育成熟了,可能是因为它不再纯粹。
请不要再给我推荐什么读物了,我总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它们很好应该是主观的,我读完之后只觉得喇嗓子,可能是自己的修养还不够吧!亦或是时空与文化跨度太大,自己接受不了。
每个人想要阅读的书籍不应该是一样的,我会更乐意读自己文化下的作品,就像熟肉更容易被吸收一样,没必要谄媚,好而不懂,不如不看。不好而懂,收获说不定会更大。读书之后,书自然变成好书,而什么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