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但温盛钧尝过这甘蔗,他也记得温锦向他描述这甘蔗作为水果出售,以及用于制糖之后的情形。
可以说,即便不为了建学,就甘蔗本身的价值意义,都值得他倾注心力。
温盛钧这个年轻的读书人,京都里来的大官儿。
天天跟老农民似的,背着手,手上拿着书,常在田间地头走。
他鞋上,衣裤上沾了泥土,从不见他嫌弃。
但见那甘蔗苗成活了,叶子青翠油亮,便能从他脸上看到温润直达眼底的笑意……
百姓们倒是很喜欢这位京官儿。
长工们也爱听他说话。
他说话语气温柔,没有大官儿们鼻孔朝天的架势,也不晦涩难懂。
温盛钧刚来不到一个月,就收获了许多“粉丝”。
“他跟咱们这儿的官儿不一样!长得清秀,真好看!”
“他长得白净又秀气,却一点儿不嫌弃咱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
“他那么好的鞋子,弄脏了也不见他嫌弃!”
“他昨儿讲学啦!他说农闲的时候,谁想去听,就去听!有问题也可以问!”
温盛钧在他的小窝棚前头,以天为顶,地为席,设置了个简陋的“学堂”。
他以民间小故事为引子,给百姓们传授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经典文化。
他为人温厚,语调轻快,故事活泼灵动……
很快,来听他授课的人越来越多。
课间的时候,好些并不是长工的“学生”,也都跟着他,挽着袖子去地里免费干活儿。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课间的时候,好些并不是长工的“学生”,也都跟着他,挽着袖子去地里免费干活儿。
“先生不要束脩,就当我们用体力交束脩了吧!”
盛天月到地头来找他时,就见这幅情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