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片片的切割,双方的指挥系统早已经是混乱不堪,上面的消息难以传达到基层。
月光黯淡,夜愈深沉,到处都是各自为战的局面。
局势混乱不堪,洪承畴本来带领着督标营处于四镇的中央发号施令,指挥战斗。
但是随着战局的演变,战线的推进,中央的地带也不安全。
甚至于洪承畴也不知道各部的情况。
情况错综复杂,在指挥系统还没有彻底失灵的时候,洪承畴向四镇的兵马下达了各自为战,允许突围的命令。
这是原先预定的好的计划。
锦州、长岭山的进攻如果受挫,那么从便尽可能的保存有生力量,以保证局势不会彻底的失控。
洪承畴在观察了星象,确定了方位后,便领着督标营向南准备突围。
只是洪承畴的运气实在不好,就在他带领部队向南进发之时,正好撞见到了一队也向着南边进发的清军部队。
而这支清军的部队,正是镶黄旗的护军,他们的统领名叫瓜尔佳·鳌拜。
在石灰窑之战中,洪承畴多次派出麾下的督标营援助前阵,因此在遭遇之时,洪承畴麾下仅有七百余人。
结果不言而喻,洪承畴麾下督标应被鳌拜带领护军击溃,而洪承畴本人也被鳌拜所擒,做了俘虏。
洪承畴到底还是没有能够逃出松锦这座牢笼。
他也没有勇气,在兵溃事败之时,拔出腰间的宝剑,全了自己的名节。
在不久之后,原本进攻长岭山的中协、东协两镇也加入了战场。
突袭清军御营的计划已经失败,他们没有必要再在长岭山下做无谓的战斗。
石灰窑的混乱由此更是加剧。
清军开始不断的向着石灰窑增兵,重新构筑防线。
石灰窑的混战一直持续到了清晨之时,才逐渐消停了下来。
六镇明军在石灰窑南十五里处完成了汇合,而后便得知了洪承畴不见的消息。
战场之上混乱不堪,消息也是各不相一。
当时有说洪承畴在乱军之中被杀的,也有说逃往别处的,还有说被清军俘虏的。
不过无论是何种说法,都改变不了主帅不在的局面。
最后六镇明军共同推举吴三桂作为主帅。
吴三桂临危受命,决定继续向南突围,在经历了简单的整军后,便带队向西南处的杏山出发。
吴三桂亲率宁远镇骑兵殿后,以大同镇为前军,余下四镇在中。
一路之上又遭遇清军数次拦截,双方之间爆发多次激战。
两日之后,六镇兵马历经血战,终于返回杏山。
六镇兵马在宁远誓师之时,合计有六万余人。
突破重围返回杏山之后,再行清点,只余下三万两千余人,折损近半。
如果说锦州之战是惨烈。
那么石灰窑之战,便是混乱。
不过,松锦最为瞩目,也最为重要的战斗,并不是在这两场之中。
在松锦之战影响最为重大。
是长岭山之战。
准确来说,是长岭山御营突袭战。
明军以东协、中协两镇兵马猛攻长岭山下清军东西两处大营。
实则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