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决定永宁伯张诚生死的地步,但稍有不慎,却有可能彻底影响他在皇上跟前的荣宠。
虽然王承恩打小就陪在崇祯皇帝身边,已经将自己全部身心都托付在了崇祯皇帝身上,对其忠心耿耿,并不十分在乎自己的荣宠。
但对于永宁伯张诚一事,稍有不慎,一个处理不好可是关乎大明国运的存在,他自然不想、也不愿看到命运多厄的大明,再加深磨难。
因为,这一切最终都将落在他的主子,大明朝的皇帝朱由检身上,这是王承恩最不能容忍的。
而崇祯皇帝虽是只吩咐他起来,但那话中之意已是十分明显,就是要他继续说下去,王承恩在皇上面前也不做作,他立刻便要站起身来。
可由于跪得有些久了,以致双腿略微发麻,就在站起的一瞬间竟不自觉地又要向地上倒去,他急中生智,忙就势又一次跪拜于地,叩首说道:“皇爷,请恕老奴直言,本兵因非进士出身,向为阁臣所不齿,不惟在政事、军事上为之掣肘,更不时针对本兵诸项决策,冷嘲热讽加意抨击。”
王承恩虽然已经得了皇上暗示,让他说下去,但却依旧小心翼翼,他每说完一句话都要略微停顿,以观察崇祯皇帝的脸色变化。
可见,能在君前久伴,且圣宠不衰是有原因的,不但要揣摩圣心,更是要时刻注意皇上的脸色,以及说话的语气。
此刻他见皇上并无不喜之色,才敢继续说道:“皇爷,这些都属国事,尤在用人之上,老奴本不该多言,可他们如是谗言诬陷忠良,蛊惑皇爷,老奴就不敢不言了。”
崇祯皇帝本是目光温和地看向王承恩,闻听此言,他眼中猛地射出一道精光,沉声道:“他们是谁?何来诬陷?又何来蛊惑之言?”
别看崇祯皇帝这番问话显得咄咄逼人,但王承恩却是丝毫不慌,因为他知道主动权如今已经被他夺了回来,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皇爷难道忘了杨阁部在时,朝臣便多有攻讦之言,究其根由,无非不满杨阁部独得圣宠,心生妒恨,才如此为之。
而今,本兵陈新甲亦是如此,其以举人之身,而登堂入阁,又在皇上跟前得宠,诸位阁臣当作何想?
他们寻不到陈新甲的由头,便将满腹怨愤之言,都倾泻在永宁伯身上,诬永宁伯为唐之安禄山,那谁又是李林甫、杨国忠之流,谁又是唐玄宗呢?”
王承恩大着胆子将心中话语,一口气的都捣鼓了出来,他虽然无意搅入朝臣的派系之争,但此番前往辽东监战后,他在崇祯皇帝跟前也没少夸张诚的忠勇敢战。
尤其是刚才更对张诚的“忠、勇、能”三方面,都给与了极高的评价,可恰在这时崇祯皇帝说出了那句经典之言,叫他如何能不为张诚有所争辩?
如果,王承恩不为张诚争辩,那他在辽东监战便有失职之嫌,且刚才对于张诚的一番夸赞,也让他无法解释。
最为关键的还是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