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隆万盛世 > 438夺情

438夺情

p; 在这年头,孝道是什么?

    徐阶是真没想到严世番敢直接怂恿老爹向嘉靖皇帝请求免儿子的丁忧,否则他也不会不事先在皇帝那里下点眼药。

    而徐阶之所以会在这事儿上马虎,除了他觉得严家也属读书人,该懂的这些,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现在的大明朝可不是明初那会儿。

    建国之初,朱元章丁忧的审批比较看重,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所有在外为官的人听说父母去世后,必须等朝廷向原籍发文核查后才能返乡奔丧。

    不过,古代通信手段比较落后,这么一来二回,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等官员到家,可能葬礼都已经结束了,根本来不及送父母最后一程。

    针对这个问题,洪武八年,时任北平按察司佥事吕本提议,官员父母去世后,家属直接通过当地官员上报朝廷,如此便减少了来回询问核查的环节。

    而且,朱元章还限定“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年服制不许奔丧”。

    可以看出,明朝基本延续了汉唐时期的丁忧制度,这主要是明朝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与汉唐时期一致,他们都把“孝”放在“忠”前,希望通过“孝”来强化“忠”,进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实际上,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章对夺情控制的非常严格,基本所有官员都强制丁忧,只是到了永乐时期才开了夺情的先例,不过还算比较克制。

    这样的情况到了明宣宗、明英宗时期就完全变味,夺情之风达到高潮,宣德朝夺情25人,正统朝夺情人数为77人,在景泰朝不长的时间里夺情39人,复辟后的天顺朝时夺情27人。

    夺情在这个时期几乎成为一种风潮,朝廷大小官员都希望夺情,以至于礼部官员不得不上书请求禁止外官夺情。

    有了礼部官员的奏疏之后,明朝夺情现象开始得到遏制,到最后不是遇到与战争有关的情况,朝廷基本都不同意夺情。

    整体而言,除了特别宽松的那几十年,明朝一般只有这几类人可以夺情:

    第一,武将,严格来说武将就没有丁忧一说;

    第二,特殊岗位人才,比如说御医、钦天监官员等,朝廷很难找到人替代他们;

    第三,不是武将但与战事有关的人,比如说地方官员的辖区内出现了叛乱,正在组织平叛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也可以夺情,那就是主政一方的父母官,百姓自发为他请命夺情,不过这类人很少。

    这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巡抚、总督一类的封疆大吏,明初一般都准许丁忧,明中后期则普遍夺情。

    总的来说,能够“依法>>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吞天混沌经:开局先吞圣女修为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团宠真千金手拿神明剧本抢我姻缘?转身嫁暴君夺后位七零下乡美人成了大院竹马心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