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隆万盛世 > 890条件

890条件

说,皇帝只是执行了阁议的决定。

    中国向有“大事必集议”的传统,即君主和大臣集体议论国事,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秦汉时期已发展出了一套皇帝和羣臣讨论决策的机制,这种机制到了唐代更加成熟,到了明代已经发展成为廷议,也就是集议。

    根据决策的内容、参与人员和集议地点的不同,有朝议、阁议、廷议、部议等形式,但其实都算廷议的一种。

    其中部议主要是六部将皇帝交付的有关本部的奏章,进行部内的讨论和议决,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阁议主要讨论超越六部和九卿职权所辖的政务,提出对策,大致而言,阁议讨论的是国家日常政务中出现的问题。

    更为重大的决策则须提交廷臣集议,即朝议、廷议。

    所有这些集议的结果都需上奏,由皇帝做出最后裁决。

    做为商议重大机要决策的廷臣,则是指朝会上有资格进殿的那一小拨人,也就是朝廷三品以上文武官员。

    虽然不管是廷议还是阁议,最后的结果都需要皇帝“圣裁”,但因为明朝中后期独特的政治体制,皇帝对于阁议和廷议的结果,一般都不会反对,而是会选择认可,因为这代表朝廷的决议。

    应该说,魏广德做出皇帝可能希望通过廷议来确定对蒙古的态度,对内阁几人来说都是最为不利的结果,这意味着他们无法在这件大事上发挥作用。

    但是廷议的结果,也是最有效的,封堵朝臣嘴巴的。

    因为一旦一项事物由廷议得出结果,其他官员,甚至是科道言官都必须闭嘴,只能无条件接受廷议的结果。

    就算有意见,也只能保留。

    连高拱都认可了魏广德的猜测,张居正和殷士谵自然也不会有怀疑,于是内阁诸人都知道,在皇帝正是下令廷议前,他们只能尽可能多的拉拢支持他们的官员,保证在廷议时能获得胜利。

    而此时,宣大总督王崇古派出的使者鲍崇德也走进了一个戒备森严的大营,大营的中间是一个巨大的蒙古包。

    但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新奇的,蒙古人的大营都是一样的,首领的营帐往往就是整个大营里最豪华、气派的营帐,而且往往也是选择扎在大营的中央,这样便于他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

    但是这个蒙古包则有些不同,和一路走来看到的帐篷类似,都是白色为主色,但这里的屋顶并不是常见的白色、蓝色,而是金色,这是至于草原上的大汗才可以使用的颜色。

    而且,就在这个蒙古包前方还竖立着一杆黑色大纛,充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空间通末世:我囤亿万物资养兵王烂人真心重生之成为绝世剑神午夜恐怖故事会相亲失败后,富婆试图走进我心房近战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