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面对着杨尚荆的质问,这个户房的小吏就感觉一阵头大。
你说你一个翰林出身、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书生,在翰林院的生活不就是整天修修书、写写诗,批判一下前朝的黑暗腐败,歌颂一下大明朝的德政清明、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上升么,怎么还玩起来对付官僚主义这一套了?这和之前黄县丞交代的设定不一样啊。
然而看着杨尚荆盯着他的眼神,小吏还是硬着头皮,把身子一躬,回答道:“如今正是农忙时节,户房各个主事儿的都下了田,帮着黄县丞课劝农桑了,小人只是个打下手的,对于户房这些卷宗并不熟悉,只怕没办法帮助县尊找出其中的文牍,还请县尊恕罪。”
呦呵,这简直就是临时工背锅的明代版本啊,这人类……看起来还是没进化的层面居多嘛,而且……那位黄县丞可能还是想心存侥幸,想和自己别别苗头?把主要人手都带下去课劝农桑,给自己留了一群废物,到时候也好一推二五六,毕竟太祖朱元璋可是亲自种过地的,自己拦着他一个皇明祖训就能把自己扛过去。
杨尚荆摸了摸下巴,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身在户房,居然连案卷都不熟悉?那你说这黄岩县县衙养你有什么用呢。我也不难为你了,收拾铺盖走人吧,明天就不用来这县衙了。”
小吏听了这话就是一哆嗦,连忙作揖:“县尊在上,容小的细说,这户房上下总有各种杂活儿,小的便是做的这个勾当,虽然位卑职小,却也颇为繁忙,况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嗯,我懂了,还真就是临时工。明代县衙三班六房,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对应六部,每房有正式编制的胥吏最多也就三个,剩下的全是打下手的帮闲,面前这个小吏肯定就是这么个身份,没有编制最多就算个合同工,公文、卷宗放在哪里是知道的,但是真让他分清楚……好像的确挺难为人的。
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