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洪公公偷着觑了一眼,心里咋舌,公主殿下,您那手都抖成鸡爪疯了,还只是有点紧张?据说护国公是清平公主失散了十九年的女儿,看情景此事有九成为真。
皇帝又安慰了清平公主几句,这才往正殿而去。走着走着,他忽然停住了脚,身体猛地绷直。
清平公主心中惴惴、魂不守舍,埋头在心里寻思,等会儿要不要先与她打招呼,打招呼又说些什么。不妨皇帝突然站住脚,她差点直直撞上去。
皇帝的脸色很平静,清平公主却从他深沉的眼神中看到了几丝不豫之色。是谁惹恼了他?顺着皇帝的目光望去,清平公主心里咯噔一声作响。
此时,兄妹二人站在偏殿通往正殿的室内长廊中,正面可见碧丹殿内状况,隔着窗户又能看着殿外景象。
此时,眼看就快到大朝会召开的时间,碧丹殿里却只站着区区二十几位臣子,绝大多数人都还在殿外湖畔,围着十数人。其实,大多数臣子并不能加入那十数人的团体中,只是站在那儿作洗耳恭听状,间或附合几声或者一同朗笑。
那十数人的团体,文官有孟阁老及三位六部堂官;武将以宜王、苏偃为首,也聚拢了五六人;另外便是翌德亲王嬴昭和他的几位五品以上的王府属官。被他们围在当中的,却是个笑眯眯的少女,正是穿着国公紫袍的赵婠。
清平公主性情冷僻,虽然挂着京卫营大将军之职,却很少上朝。她身份特殊,皇帝早就准了她可以不上朝议政,因而她对满堂文武并不算熟悉。不过,她对什么官阶穿什么颜色的朝服还是了解的。于是,往那一大堆人细细瞧去,她大吃了一惊。
殿外的臣子中,文官从最低的五品御史到最高的一品内阁大臣,每一个品级都有。武将除了京卫营,其余各军亦有数名将领。就连向来与机关营最不对付的机关供奉院,也有两位机关大匠正扯着赵婠问什么。
清平公主数了数人头,再使劲回想了一番能参加大朝会的朝臣数目,惊且悚然。瞟了一眼皇帝的脸色,她心道,这孩子本事当真不小,竟然聚拢了如此之多的朝臣!
隐约听见皇帝轻哼了一声,清平公主张了张嘴,不好说什么。她知道,身为一国之君,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