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卷轴、上清大洞券简词十二卷轴、辽王诗简一卷。
如今,此镇山八宝皆在此处!”
闻言。
那拄着拐杖的老妪眼睛一亮,疑惑道:“道长,不是说茅山只剩九老仙都君玉印,合明天地敕玉符,宗坛玉圭,哈砚四宝,其余四宝已然丢失?”
话音一落。
老道士在众真人的目光下,摇了摇头:“其实,镇山八宝一直便在茅山,只不过,未免被宵小所嫉,便对外言称只剩四宝,连茅山弟子也不知其中关键。此事,整座茅山也只有寥寥数人知晓内情。
而之所以如此,也是我茅山得到教训,不得已为之。光说这九老仙都君印,因其乃是和氏璧一部分雕刻而成,在明朝时期便两度离了茅山,被人所夺。
第一次,乃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曾将此印收至宫中意欲改制‘奉天承运文宝’玉玺。但三刻三试玉印上仍是‘九老仙都君印’六个字。无奈之下,只得于洪武十三年将玉印送回茅山。
第二次,乃是明永乐皇帝听说茅山的镇山玉印是‘和氏璧’的一部份,想据为己有,派了钦差大臣到茅山来取。钦差大臣到茅山头一天的半夜子时,茅山元符宫和崇禧宫的值夜道士发现大茅峰九霄万福宫红光灿灿,忙鸣锣报警。
大伙争先恐后的地抢上山来,但山上什么事都没发生。等大家回至各宫后再看大茅峰,依然是灿灿红光一片火红。道士们又往九霄宫赶,却仍看不见有任何灾情。就这样三番五次,搞得道士们忧心忡忡,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天刚破晓,钦差大臣就捧着圣旨到了茅山。
明代朝廷在茅山设有‘灵官’,也是正七品、从六品的官。一听圣旨说是宣调茅山的镇山玉印,虽不情愿,可谁又敢说出半个不字?灵官只好吩咐掌印道士,将玉印交给钦差大臣,钦差大臣接过玉印,心满意足地走了。
茅山这方玉印,的确是‘和氏璧’的一部份,秦始皇并吞六国,同时也夺得此宝,秦始皇二十六年,拣选天下良工将此璧剖为三段,中段制成天子的传国玺,其方四寸,顶上镌五龙交纽,印面镌李斯书写的八个篆字:‘受命于天,富寿永昌。’
左段制作印形,纽上有闪闪发光的两点,也就是宋徽宗所赐茅山石印的材质,正是九老仙都君印。
右段也制作印形,其纽横撇纽上霞光灿灿,后为龙虎山天师所得,乃成天师印。
因为茅山所传的道统为‘上清大洞经箓’,茅山元符万宁宫就建在‘灵宝宗坛’并称为‘天下三大符箓宗坛’。宋徽宗也曾要茅山、龙虎山、閤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所以茅山玉印,真正应称为‘镇坛玉玺’。
第二日凌晨,正值永乐皇帝早朝,钦差进宫复旨,值班太监接过玉印奉上,永乐帝一看,果然是瑞气隐隐、霞光闪闪的一方四寸见方无瑕美玉精制成的玉印;再看印面,却镌着‘九老仙都君印’六个篆体阳文。便吩咐工匠把这六个字磨洗掉,重新刻上‘奉天承运之宝’六个篆字,当作明朝的御玺使用。
于是,三十五名玉匠,用了一个整月时间,完成玉玺的镌刻。
然,当永乐帝拿到玉玺盖印,盖来盖去都是‘九老仙都君印’六个篆字。工部尚书立刻召集玉匠重新磨洗镌刻,亲自看到‘奉天承运之宝’的篆字清晰得不得了,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