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了。哲宗登基后,秉承神宗爱才的心情,对苏东坡礼遇有加。
短短一两年之间,苏东坡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直上礼部尚书。这是他宦海一生的。可惜好景不常。为了替百姓谋福利,苏东坡仍不时与人发生冲突。在火爆的政治气氛中,外调的念头再度升起。五十四岁这年,朝廷批下公文,准许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杭州太守。阔别十六年,苏东坡重返杭州的心情是欣喜的。而杭州百姓对老长官的再度光临,也表示了极大的热情。才刚到任,苏东坡就为天灾忙得不可开交。在杭州他曾有一项重大建设,那就是在西湖筑堤,世人称为苏堤,在防洪水利上有相当的贡献。后来,由於皇太后(英宗皇后)的眷顾,特别召他回朝。但是不久,就又匆匆外放颖州。东坡流放的日子,一直要到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时才结束。但是,他的人生也在这个时候走到了尽头。大赦的次年,东坡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沈括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一官僚家庭。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24岁开始踏上仕途,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晚年他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书中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和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多条属于科技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梦溪笔谈》中还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
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著有关于农业的《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书。
沈括还是一个杰出的天文学家。《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了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晚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来历法的主张。沈括所设计的这个历法是比较科学的,它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
在光学方面,他对中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一种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图案花纹的铜镜)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较科学的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
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从实际计算需要出发,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沈括的研究,发展了自《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问题,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会圆术”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经说:沈括这样的人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英国著名科学史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