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未使天下人真正的信服……
这也是秦王一直落于下风的主要原因。
秦王欲争锋,必壮其功勋。其战功不显,则声名难立。声名不立,则无望夺嫡。药师为秦王谋,必先为其谋取功勋。不过这绝非药师计策全部,以臣之见,药师真正的妙笔,是在其第十一策。而这一策,想必王爷也看出来了一些端倪。”
李言庆沉吟片刻,轻声道:“是把我赶出长安吗?”
李端连连点头,“长安之困局,在太子与秦王;而太子与秦王之争,则在于王爷。
陛下锺意太子,却又不免忌惮太子权柄过盛。
难道他不知道秦王之心吗?呵呵,之所以容忍秦王,就是希望以秦王,牵制太子。陛下谋略过人,深知帝王之术。太子知道,秦王知道,包括药师也是心知肚明。王爷在长安,则秦王必受压制;秦王受压制,又何来这平衡之说?况乎王爷战功显赫,声名过人。陛下也需要寻找机会,将王爷调离长安,以达成其平衡之道。
所以,药师这第十一策,就是制造机会,令陛下可以名正言顺,将您调离长安。”
李言庆恍然大悟!
“如此说来,平梁十策所为者,就是这第十一策?”
李端笑道:“王爷您想,把您调离长安容易,可调去何处方可?
中原,可说是您一手打下来的根基;岷蜀,窦家与您关系密切;哪怕是把您调去北疆,也无法消除您在长安的影响力。同样,若真将您调去北疆,只怕会令天下士子心怀不满……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地方,一个让天下人无话可说的借口!这就是药师的第十一策。岭南和中原远隔千山万水,只需三五年,足以令王爷声名渐渐隐去。到那时候,哪怕王爷再回长安,也无改这大局……”
李言庆不禁连连点头,露出沉思之状。
李端说:“不过王爷也不用太过于担心。
以臣对药师的了解,药师设下此句,又何尝不是对王爷您的一个考验呢?”
“你是说……”
“药师这个人,不好权谋,却不是不知权谋。
他的眼光很毒辣,远非臣可以相比。以臣对他的了解,他这个人也颇明平衡之术。”
有些时候,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太过于明白。
李端清楚这一点,李言庆同样明白。
明白平衡之术?
说穿了,就是说李靖不是那种喜欢把事情做的太绝的人。
或许他用兵凶狠,但却不代表着李靖的处世之道也是如此。仔细想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靖并不是非常出彩,甚至保持沉默。相反,当时真正起关键作用的人,是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三人。甚至可以说,李靖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并没有旗帜鲜明的表明他的立场……
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