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主要有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印祖说:这部《阿弥陀经》的特色:「文简意赅,词约理富。」文字简要,但是义理却是非常的详细丰富。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透过《阿弥陀经》的学习,我们的确能够正确的掌握净土的理论跟它的方法,作为我们未来自利,乃至利他的一个基础。这是我们共同研究这部经的目的。
好,我们现在打开《讲义》。《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我们是根据蕅益大师的《要解》来解释《阿弥陀经》。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分为三。
我们这次分成三大科,来解释这部经。
「壹、自序」,蕅益大师自己作了一个序;「贰、解经」,正式解释经文;第「参、跋语」,蕅益大师写完《要解》以后,他的一段跋语。
「今初」,先看第一科「自序」:
「自序」我们分成两大科:第一个是「序法门」,先说明佛陀所施设的这些差别法门;第二个是「序注疏」,讲到蕅祖个人著作这部《要解》的一个因缘。先看「序法门」。
「序法门」当中分成两科:「一、总序多门;二、别显净宗」,先笼总的说明佛陀说法的原则,是一个总说。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这个「原夫」是发语词,没有意思的。这三世「诸佛」在自受用的甚深法性三昧当中,以这个大悲心,怜悯我们这些迷惑的众生,「随机施化」为众生说法。这说法的原则有两个:第一个站在契理的角度,「虽归元无二」;第二个站在契机的角度,「而方便多门」。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归元」的「元」,跟根源的「源」是同一个字。这个「归元」,指的是我们整个修学的一个目标,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究竟的真理。我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们所追求的真理,以天台宗来说,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真如佛性」。在经论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说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是怎么有的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由于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妄想、执着,所谓的「无明」,「无明」一动就是「行」,「行」就有「识」(凡夫的情识),乃至于各式各样的业力,就有「生、老、病、死」。所以无量无边的罪业,是由我们的妄想所创造的。
所以息灭我们的妄想、恢复我们清净的本来面目,这是所有佛弟子究竟的归依处,所以这样的一个目标是一致的,「归元无二」。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你只要成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他们内心当中所安住的真理,是同一味、同一法性,就是佛性,所谓的「一如无二如」。
我们就着众生的根机,他所采取的方法,这就有一些差别相。我们讲禅、教、律、密、净,你可以参禅来对治妄想,你也可以持戒来对治妄想,或者是修止观、或者是持咒、或者是念佛,来调伏你现前的妄想,恢复你本来面目。所以说,站在方便契机的角度,就有各式各样的法门;但是它的会归处,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