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一旦成功,那就是有意义的。
这也是这个时代平民唯一能冲破阶级的办法了。
赵来贺扛着锄头从外面推开院子门,怀里还抱着一条狗。
“哪里来的狗崽子?”柳巧娘问。
赵来贺先放下锄头,将狗崽子带到母子俩面前,“大柱家的,想着咱们家人少,又有院子,养只狗看家护院,宝儿摸一摸,小东西不咬人。”
柳巧娘拉起狗崽子一条后腿,狗崽子哼哼唧唧,“是只母的呢,他家大黄狗今年生了几只?”
赵来贺从墙角的水缸里舀了一瓢水洗手,一边回答,“今年还是五只,得亏我年前跟他说好了,不然可抢不到了。”
“今年养狗的人这么多呢?”
“可不是,说是去年大家养的鸡多,怕人偷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咱们家一番力气呢,咱们鸡苗卖得便宜,大家都乐意买。前头去大柱家的时候,桃婶子还问今年有没有呢,说是过年那会儿她娘家嫂子就问了。”
有生意能做,柳巧娘自然开心,这些日子她孵出了两批鸡苗,不过都送到县城里去了,那县城卖鸡苗的人说要进一批鸡苗,赶早些时候送到其他县去卖,这也是年前就说好的,柳巧娘按照本村里人的价格,四文钱一只,赚了一两多,送完人家定好的,这才有时间孵零售的。
自从赵家村卖鸡苗,本村人比外头人来买便宜一文钱,比县城还便宜两文钱,跟赵家村人有亲戚关系的几乎都求上门了,赵家村人竟有些许的自豪,只觉得面上有光,瞧见外村人来买鸡苗,还热心指路。
今年家里地多了,赵来贺巧娘两个人自然是忙不过来,正商量着忙上一两个月,赵丰年却建议雇人。
赵来贺跟巧娘面面相觑,“那不就成地主老爷了嘛,像什么话。”
“但是娘跟爹又要送我去学堂,又要养鸡喂鸡,确实忙不过来,而且娘你想想,你如果孵鸡苗,孵四百只,少说能赚六七百文,雇人的话,一天十文钱,贴补一顿晌午饭,伙食费就按五文钱来算,一天就是十五,咱们家七亩地,请三个人足够了,那一天便是四十五文,十天就是四百一十五文,凑个整,算五百文,拿卖鸡苗的钱还能剩三百文,关键是人轻松了,也不至于累出病来。”
夫妻俩仔细一咂摸,越想越是这么一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