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不会有人专门去大费周章去捕捞鲍鱼,何况出海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不仅随时可能遇到危险,还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以规模化养殖鲍鱼的方式比较适合倾向于以鲍鱼发家的养殖户青睐。
当然了野生的往往比较难得,价格上比人工养殖的自然要好一些,于游在网上查询了有关鲍鱼的资料,发觉要抓鲍鱼的话还需要一点的技巧。
“尽管这些鲍鱼会在原地,但是要直接拿下来还是不可行,一定要快狠准地铲!”于游看了看鲍鱼的抓附力,不由得吃惊了一下,200公斤的抓附力啊!怪不得能顶住海浪的冲击,进而依附在礁岩附近。
为了可持续的发展,于游不会长时间在一片海域捕捞数量过多的单一生物,而是进行有选择性地捕捞,不过海底的信息尤为关键。
搜索海底信息的话,于游没有这方面的技巧,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游此刻的处境无疑是靠海吃海了。
无穷无尽的海底资源和宝库尽管看似无限,如果人类不加原则性地索取,那么迟早有一天也会干枯,于游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没有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有计划地开发这片海底的资源,毕竟如今只有他拥有这种无惧海洋客观条件限制的能力,如此一来,下海单一捕捞的次数增多,没个把控,不消几年,某些物种灭绝的话,肯定会波及海洋生物的法则,导致难以估量的后果,这可不是于游能够承担的。
自身的力量越大,肩上的担子就越重,视野开阔之后的于游深切体会到了这句话。
次日早晨,于游照例去开工,来到了老地方的于游潜入海中之后,按照记忆寻找鲍鱼栖息地。
礁岩的底部布满了鲍鱼,于游回忆昨晚的演练成功,青铜矛充当撬棍、铲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其分离出来,以免鲍鱼反应过来,那么贝壳里面的小触手就会形成类似吸盘的构造,再要铲下来,那就很费力了。
逐渐熟悉了这类铲鲍鱼活的于游,效率提高了不少,不消一会带来的网兜内就满满当当装了10多斤的鲍鱼。
“早知道多带几个网兜了。”于游前往了补给点的礁岩上,放置好了鲍鱼之后,多拿了几个网兜,这次于游下海的时间变长了。
于游足足挖了50斤的鲍鱼,把岩壁上个头大的鲍鱼全部挖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