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别说是效力了,就算把命给魏哲他恐怕都能答应。
不过氏仪虽然的忠诚度虽然拉满了,但魏哲倒是没要求人家改姓。
毕竟古之姓氏或以官号,或以祖名,皆有渊源,使后世子孙不忘先祖事也。
无端离文析字,以今人的观点教人易姓,实在有忘本诬祖之嫌。
比如“氏”姓其实是华夏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即便是在大汉也十分稀少。
此姓一说源于妘姓,出自西周初期的邸国,属于以国名改笔为氏。
不过有部分大儒认为,此姓源于上古族序。
三皇五帝之时,华夏亦是部落林立,当时部落中有专门掌管姓氏的族老“氏叔”。这种氏族内部的职官称谓,后来演变为掌管宗祠之流的长老以及上古官员。在其后裔子孙中,便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
不过先秦时期省文简改为单姓,“氏叔”姓,方才演变成“氏”姓。
孔融言:“氏”字是“民”无上,可改为“是”。实在有点牵强。
不过这倒是和孔融眼高手低的性格挺符合的,也难怪最后未能一统青州。
……
相比于氏仪与孙邵,魏哲交给国渊的任务就要复杂多了。
“子尼,屯田乃边郡之本,此事日后便多劳你费心了!”
在为国渊简单介绍一下乐浪的屯田情况之后,魏哲又叮嘱道:“民屯与军屯乃我草创,细则多有不足,尚需完善,你若有想法随时可来报我!”
而国渊在大致了解了乐浪郡的屯田情况后,反应与当初的戏志才如出一辙。
国渊越想便越忍不住要拍案叫绝,当即便感慨道:“君侯大才,属下亦是只能勉强拾遗补缺,略尽些绵薄之力罢了!”
不过他倒是理解魏哲为什么要单独将屯田事务拎出来处理了。
毕竟按照魏哲的设计,屯田事务之繁杂确实需要专人专职,实非地方小吏可以兼行也。
如今军屯、民屯草创不久,很多问题尚且没有暴露出来。
但随着魏哲招揽的流民越来越多,屯田规模越来越大,诸如贪腐、人浮于事、懈怠等问题必然是难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