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嫂子赞同道:“是得好好谢,要我说,等粮食分下来,咱们挨家挨户出点送去成不?”
“成!咱家鸡蛋我也拿去供销社卖了,全存下来,能送多少是多少!”
这时,又有一个本村的嫂子说:“我记着有粮叔家那儿子没媳妇呢吧?”
杨嫂子笑道:“咋地,你还想给人家说个媳妇啊,可拉倒吧,人冬子孬好是吃公家饭的,有粮叔又是大官,还愁娶不到媳妇?一般歪瓜裂枣人家可看不上!”
说到这儿,又拿胳膊肘拐苏禾,道:“馒头他婶儿,你说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
又过几天,公社挨家挨户统计好人口之后,就开始开粮仓发粮了。
徐秋来还没成年,只按成年人的三分之二发放,加上苏禾,算下来,叔嫂两可以分到一百多斤水稻,三百多斤苞谷,一百多斤黄豆,其余像红薯、棉花、芝麻等,又各分了不少。
比起以前,分到的粮食起码多了两倍的量!
大家伙肩上扛,扁担挑,篮子挎,把家里但凡能盛粮的物什都翻了出来,驮回家藏到新挖的地窖里。
苏禾也不例外,只她到底是女人,身上力气有限。待看到别家男人轻松肩扛手提,又见别家女人只需在家喂鸡种菜,破天荒头一遭,苏禾生了找男人的念头。
不过这个念头并没持续多久,很快被另外一股巨大的喜悦感冲散。因为这日,离家许久的杨四海回来了!
这趟杨四海满载而归,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便叫杨嫂子喊来苏禾。
因老杨家现在不过几片石棉瓦遮头,稍说话大声点,门旁都听得清楚,见到苏禾后,杨四海没出声,而是朝她伸手比划了个三。
按捺住心中激动,苏禾压低声音问:“三倍?”
杨四海点头,也是止不住的喜色,说:“要是赶上年关,咱们能挣更多!”
说罢,又直摇头:“可惜,可惜哩。”
苏禾却是喜不胜收,她知道倒卖赚钱,本以为最多两倍的利润,却没想到会超出她预想,于是继续道:“哥,要是再去,能还算上我的份子不?”
杨四海却道:“妹子,我看你平常闷不吭声,没想到却是个胆大的,我倒想再下趟广州,就是年关查的严,我怕吃牢饭哩!”
闻言,苏禾讪讪一笑,只听杨四海又说:“不过我记得了,下回有啥好事,我喊上你,咱们尽量凑本钱!”
苏禾自然不迭应声。
拿上钱回家,直等天黑,左右门旁都歇息之后,苏禾才偷偷把钱拿出来数。
杨四海虽然说话不着调了点儿,但大事上还算靠谱,说赚三倍就给她赚三倍的钱,加上老本,她手上不多不少,整整八十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