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生。
这样的地方永远发展不起来,因为这样的男人根本没有担当。而那些发达的地方就不一样了,那里的男人们事业有成,有房有车有钱,有成就感,因此就很自信,自信自己的女人不会离开自己,就算她变得再优秀也会被自己吸引,而且他们在外面已经赢得了足够的尊重,不会在自己的女人身上找地位,用不着把所有不顺心的事都发泄到自己的女人身上。因此会变得很体贴,很疼自己的女人。
朱决定改变大明朝不尊重女人的习惯,他认为新加坡的理念是十分正确的,优秀的母亲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后代,母亲识字、文化水平高对后代的发展绝对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最起码家庭教师可以省了吧。
因此,女子学院必须要办起来,不管有多大的阻力都要办起来,因为这关系到肃国的将来。
朱见俞恩远的样子,就将他的心思猜了个七七八八,抿了抿嘴,用不容置喙的语气说道:“你只管学校的建设,其他的事我来负责。”
“臣遵旨。”俞恩远狐疑地看了朱一眼,不知道这个年轻的王上又会想出什么样的新鲜招式,但他既然这么说了,那自己也只能领命,将自己手里的活干好了,否则怕是会落一个办事不力的名声。
回到王宫以后,朱又过问了一下烤鸭店和选才艺少女的进展情况,得知还算顺利后,心情舒畅了一番,进而又在淑妃的服侍之下批阅起了奏折。
“又要跟寡人要钱要粮。”朱看到兰州布政使赵华清的奏折后,气得扔到了一边,就这样还是不解气,又板着脸重重地骂了一句:“一个小小的蝗灾都对付不了,真不知寡人养他们这些个大臣们干什么?”
淑妃黛昱竹见王上如此生气,心头也是吓了一跳,她从小就服侍王上,印象中这个王上虽然英武不凡,但是脾气很温和,不像其他的藩王那样动不动就乱发脾气,今天突然间发了这么大火,一时还真把黛昱竹吓到了。
黛昱竹不识字,也不懂朝政,就算是懂也不敢乱插嘴,见一个宫女弯腰去捡被朱扔掉的奏折,立即向她挥了一下手,示意她退下,然后自己盈盈走上前去,慢慢地弯腰捡起那封奏折,用素手轻轻地抚了抚奏折上的灰尘,然后轻轻地放到朱的案前,微微一笑道:“何事惹王爷发这么大火?万事请王爷宽心,千万别气坏了身子。”
朱看了自己的这个一向乖巧的淑妃一眼,压了压心头的怒火,但是脸色仍然很难看,没好气地说道:“还不是手下的这群大臣没用,兰州起了一点小小的蝗灾,他们就上奏让寡人减免当地的税赋,真是岂有此理?”
这话听得黛昱竹一脸茫然,她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从小跟着王爷和王妃也听过不少戏,戏里面都说地方遭了灾,君王就应该免除当地的赋税,还要赈灾,这才是明君之举,怎么到了王爷的嘴里,这种行为反而变得很值得痛恨呢?
黛昱竹没有胆子,也没有心思干预朝政,只是她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当年就是家乡遭了灾,她随着父母去京城乞讨,路上父母相继饿死了,她也饿的在路边哇哇大哭,若不是朱的母亲恰好路过,将她捡了回来,她怕是早就夭折了,因此听到地方上又有百姓遭了灾,她的内心莫名的难受,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