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昭裔,毋青年时,社会上书籍的流传,主要是抄写,由于手写费时费工,一部书复本少,成本高,要得到一部书很不容易。毋曾向朋友借《文选》,遭到拒绝。后来做了后蜀宰相,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雕版印刷。毋昭裔因为刻书而“家累千金,子孙禄食”,[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1,《总论刻书之益》,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是中国历史上靠出版“致富”的第一人。
(二)南唐的收藏之路
施沁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载文《李煜与南唐文献》,对李煜的收藏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兹引部分于后:《金华子杂编》云:高皇(李昪)初收金陵,首兴遗教,悬金为购坟典,职吏而写史籍。闻有藏书之人,虽系贫寒人家必以好言借抄;有献书者,虽所献书籍平常,亦予以丰厚答谢。是时有仿王羲之书一轴来献者,因偿缯帛十余万。李昪确以极大的热忱广泛收集文献、图籍、书画、古玩,或悬重金购买,或置书吏抄写,早在节度金陵时就创立建业书房,藏书三千多卷,由此六籍臻备,诸史条集。李煜藏书的主要范围:
1、文字文献。马氏《南唐书》载:“元宗、后主皆妙于笔札,博收古书,有献者厚赏之。宫中图籍万卷。”[宋]马令:《南唐书》卷6,中华书局1985年版,墨海金壶本。
南朝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一书,不少篇是在收集先奏诸子、六朝名家的思想上的基础上加上萧绎本人的解释而撰成,弥足珍贵,被李煜搜求到并珍藏于建业文房。为此,他还百感交集,写下了《题金楼子后并序》,序曰:梁元帝谓:王仲宣昔在荆州,着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后西魏破江陵,帝亦尽焚其书,曰:文武之道,尽今夜矣。何荆州坏焚书二语,先后一辙也。诗以慨之:“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全唐诗》卷8,中华书局1960年版。《全唐诗》在篇后补:“枫窗小牍云,此诗同书藏内库,今朝误作金朝,徽庙恶而抹之,后竟如谶入金。”
该诗对梁元帝在西魏兵临城下之际,将江陵宫中所藏之图籍付之一炬之事,表示了极大的痛惜和悲慨。
说起李煜对文献的收藏,离不开自幼熟读诗书,酷好文辞,多所述作。马令《南唐书》说他“着杂说百篇,时人以为可继典论。”《徐公文集》称他在国步中艰以后,有御制杂说演乐记、论享国延促、论古今淳薄、论儒术等作,“勒成三卷,而三卷之中,文义既广,又分上下焉。凡一百篇。”[宋]《徐公文集》,清影宋刻本。可惜他的这些煜煜大札连同他的无数藏书,都散佚殆尽了。他还“有诗一卷”,也失落无数。《全唐诗》中仅存十八首及断句十六件。
2、书画艺术。除了收藏书籍,李煜还致力于收藏书画真品,每闻知有这类墨宝的所在,他总是不惜重金,千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