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脑袋,轻轻点了点头。
于勒在口袋里摸了摸,随手丢出两个便士给她。
“饿成这样了,还不吃点东西?去吧。”
说完,他就转身离开。
几名夫人看着于勒的行为,满脸怪异,甚至带上一丝讥讽。
少女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并未多言,只是握住手里的便士,摇摇晃晃站起身来,往售卖食物的舱室走去。
……
刚回到独立舱室,一个熟悉的提示就再度出现:
听见提示,于勒关上门后,直接躺在了床上,陷入深深的思索。
提示都出来了,说明那少女的确是羊脂球没错。
可是,为什么会长这样呢?和原著完全对不上号啊!
在这之前,他遇见的各种乱入,多少还是有一点原版特征的。
比如,福尔摩斯的侦探能力和理性思维,以及他喜欢抽烟斗的习惯。
再比如,玛蒂尔达的“假项链”,虽然出现的只是其本尊的女儿,但假项链的细节却也对得上号。
或者,要不然就是之前的泰坦尼克号,上面的走向和人物,基本也都是基于原著的些微改动,总体形象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而到了羊脂球,却整个人完全不同了。
于勒不禁开始回忆起《羊脂球》所讲述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原著里的羊脂球,是个肥胖的妓女,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内心,而与她同乘马车的一众“上流人士”,却最终在外部的压力和恐惧之下,撕破了伪装的脸皮。
为了让羊脂球答应陪原著的普鲁士军官睡觉,从而让马车得以继续前行,众人可谓是态度极尽亲昵,甚至把“出卖身体”给吹成了女性最高贵的义务——这其中,甚至也包括几位贵妇人。
而在其完成牺牲后,这些“上流人士”却再也看都不看她一眼。
其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丑陋的内心,正与羊脂球形成极度鲜明的对比,是莫泊桑的不朽名篇。
如果不是说有提示,他根本都不敢确定,这名少女,就是羊脂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