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各地电影节的选片,包括选出参加奥斯卡的影片,香港每年就只有一部电影能去参选。
这个“国际电影委员会”一共有18名成员,半数是电检处的高级官员,其余都是香港有影响力的大导演,他们的投票决定了每一年哪部香港电影能够被送到奥斯卡参加“最佳外语片”的竞选。
罗峰并不担心自己的电影选不上,如果香港的电影人有眼无珠,最后颜面无光的也只能是整个香港电影。
现场几十名记者和杂志编辑,刚才只看了半部电影,每个人都是一头雾水,根本看不懂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他们最多是看出罗峰对镜头的运用、精炼的台词、演员的演技,这些确实很带感,在技术层面远超那部《半斤八两》。
但是他剪切的方式太跳跃了,他们完全弄不明白这些乱七八糟的剧情在讲什么?
现在电影进行重播,他们也知道自己是收了钱的,急忙全神贯注看起了电影。
这些人都是专职电影领域的记者和编辑,对于电影的鉴赏能力自然不低,影片前半段的倒叙和碎片化处理并没有让他们感到不耐烦,这方面要比佳艺的亲友团强得多。
当看完电影的前半段后,再回忆先前看过的后半段,每个人都被这部电影巧夺天工的结构震惊了!
至于先前已经看过一遍完整电影的王天淋和楚原,包括几位后来的大导演,此刻更是对罗峰的倒叙、插叙、包括前后交叉的剪辑方法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时再看到最后一个镜头流露出的余韵,这些人心里第一次生出了“电影居然还能这么拍”的难以置信的情绪。
“这绝对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见鬼,我刚才把‘经典’两字评给了《半斤八两》,但现在我觉得那部电影就是狗屁!”
“无可挑剔,香港终于诞生自己的电影大师了!”
“这真是一个不足三十岁的导演的处女座?”
“你们说,萧炎会不会也有这样导演功力?”
“……”
这些报纸杂志的记者和编辑,对于罗峰和他的这部《追随》评价极高,特别是他们刚刚才看过《半斤八两》,两部电影的对比不能再直观了,后者根本没资格与罗峰的电影相提并论。
罗峰听到这些人同样大喊着“再播一遍”,心里彻底把担忧放下了。
别说他们都收了自己的钱,哪怕自己没拿钱去塞他们的嘴,过几天得到的反响,应该也不会有太多改变。
这些钱,只不过是让他们提前来看电影,第一时间就把口碑传出去,避免酒香巷子深的意外。
这些记者和编辑还想再看一遍,佳艺的亲友团们已经看过两遍了,现在时间不早了,派出代表上前恭喜罗峰试映成功后,大家就准备离开了。
大佬们也不准备再看一遍,再好的电影看两遍也够了。
楚原和王天淋也打算离开,他们要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