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开放之后留在村里的人就越来越少,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竟没一个人回来过,村里的人也由原来的几百户变成了几十户,能留到现在的,都是些对脚下土地有感情的人,或者说快要入土的人,像叶璇这个年龄的不多,十个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当然,这并不是最奇怪的,奇怪的是这个村中的每一个村民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残疾,当初救了叶璇母亲的那位猎户就是个跛子,而那位教书先生则瞎了只眼,就连叶璇这位“外来者”也没逃过命运的捉弄,成了个哑巴,好在四肢还健全,而且还颇为结实,想来上山打猎应该是不成问题。
不过村里的人可不是看上他这点才将其留下,最主要的还是他这个“外来者”认识的字最多,村里比他小上几岁的孩子能认识字也多是他的功劳,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先生”二字叶璇也没落下,在其他人看来,也许教书先生都应该留着一撮山羊胡子,或头上顶着一顶标志性的圆帽,整天躺在摇椅上茶不离手才是。
如果叶璇成了“先生”,也就没有今天所谓的“成人礼”了,历来村中的教书先生都有些特权,不能上山打猎便是其中之一,若是哪天真出了什么意外,那整个村可真成了“文盲村”了。
除此之外,村里的怪事也时常生。
在叶璇还未出生之前村口还有一个村民自组成的集市,那时村里的人多,这种现象也不奇怪,不过集市中并没有钱的流通,像这种与世隔绝的村子即使有钱也没什么用,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甚至有人脑海中“钱”的概念还是不知哪个朝代的铜板,所以集市上唯一能从别人手中得到东西的方式就是“以物换物”。
据说当时住在村口的是一位寡妇,每天都会起的很早在集市中卖葱,但不知为何,她卖的葱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奇怪味道,用当时村民的话来说就是“简直不是给人吃的!”,但她依然每天坚持到村口把葱摆好,准时准点,从不落下,久而久之便成了集市上的一道风景。
山中村民比较淳朴,即使那寡妇卖的葱再难吃,每天仍有一些人用其他用品或食物换上一些,最起码够其一天的口粮,最终也没饿死。
直到清明节的这天,寡妇仍是天不亮就来到了村口,等他摆好葱天边已有少许亮光,让她意外的是,今天的人好像都起的特别早,本该冷清的时段竟是人声鼎沸,而且全部都是些生面孔。
寡妇以为村中来人,心中也是开心的紧,他从未见过如此多的“外人”,开始卖力的吆喝,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这些陌生人似乎对她的葱情有独钟,一会便卖完了面前所有的葱。
只是有一点让他不高兴的是,那些陌生人总是会拿出一些不认识的纸条来与她交换,她也只挑了几个看的顺眼换了些,其他人被她一律拒绝,被拒绝的人在一阵摇头惋惜之后又会拿出其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作为交换,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寡妇也是知道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