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了,快了,就剩两个月了。”
“匈奴之事,耽搁良久时间,可能实际上朕还能询问陆煊一个月的问题。”
刘邦感到烦躁,当皇帝并不是那么自由的,如今各种事务虽然有着臣子分担处理,但他这个皇帝每日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匈奴之事哪怕交给韩信处理,他也需要时刻担心前方战况。
韩信确实战无不胜。
但,谁能保证他一定能胜呢?
换句话说,韩信若是真的战无不胜的话,昔日他为何不自立为王,与自己和项羽三分天下呢,还是源自于韩信内心中也有一定的不自信。
时间流逝,这一日刘邦没有去见陆煊,带着许多的忧虑,睡了。
又过了数日,刘邦忙碌于各种政务。
朝堂近些时日显得有些动荡,因一字并肩王韩信下令让功臣自愿献出田地,引起了许多的波澜,并不是每个大臣都愿意的。
“本侯自陛下起义时就跟随至今,这大汉江山我流了血!田地是我该得的,为何要献出?”
“笑话,让韩信当一字并肩王,他还真的认为自己与天子并肩了?这件事情我要和陛下理论理论!”
“老子就不献,看那韩信能拿我怎样?”
面对这些不臣服者,韩信一时之间犯了难,不知该如何是好,他又不想去求助于人。
本来韩信是想着,直接清理这些功臣的。
可人家并非犯法,就是不愿献出田地,如何清理?
韩信有着自己的骄傲,不想求助于人,可始终他想不到最好的解决方法,这时陈平来了,给他提出了一个建议。
“并肩王可知,昔文种、吴起之事乎?”
文种,吴起!
这让韩信色变,陈平的建议是让他为了清除功臣,从而想办法罗织罪名。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击败后,卧薪尝胆,图谋复国。
大夫文种为其出谋划策,制定了“伐吴七术”,帮助勾践成功灭掉吴国,实现复仇并成为春秋一霸。
然而,吴国灭亡后,勾践的态度发生转变。
范蠡深知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选择功成身退,并写信劝说文种离开。
文种却未听从,不久后,勾践听信谗言,怀疑文种有不臣之心,赐给文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