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江率先挥起斧头,“咚”的一声,重重地砍在一棵小臂粗细的杂木上,木屑飞溅。
王大春也不甘示弱,双手紧握镰刀,朝着身旁的灌木丛用力割去,“唰唰”作响。林宇则选择了一棵稍高的树木,他熟练地找准树干的受力点,斧头落下,每一下都带着沉稳的节奏。
放山砍柴,毫无取巧之处,唯有力气与耐力的较量。
沿着蜿蜒的山脚,向着山林的深处进发,目光所及之处,但凡遇见树木,便毫不犹豫地挥斧相向,这是一场纯粹的体力考验。
每一次斧头落下,都伴随着沉重的喘息声,那是力量与疲惫交织的音符。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在脚下干燥的土地上瞬间溅开,洇出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然而,林宇心里清楚,真正的挑战并非砍柴,而是后续的捆扎。
一下子砍了这么多柴火,用普通绳子根本行不通,必须就地取材。
在这大山里,人们有着独特的智慧——挑选粗细合适的柴火当作绳索。
这听起来近乎不可思议,可这就是山里人的生存之道。
林宇前世在山里农户家就见识过这独特的技艺。
当看了一定数量柴火,足够一捆的时候,他选定充当“绳索”的柴后,便开始着手捆扎。
林宇深吸一口气,双手紧紧握住“绳索”两端,用力将柴火拢在一起。
他的手臂青筋暴起,每一块肌肉都紧绷着,每一下拉扯都使出了全身力气。与此同时,他的脚也没闲着,有节奏地踩在柴火上,借助身体的重量,将柴火踩得愈发紧实。
经验丰富的人,就像他这般,一边拉扯“绳索”,一边用脚踩,几下过后,原本松散的柴火就变得严严实实。
紧接着,他将“绳索”的一头用力扭成麻花状,一下又一下,那股子韧劲在指尖流转,让“绳索”有了足够的韧性。
随后,他迅速将这一端死死地缠绕在柴火的另一头,一圈又一圈,每一圈都缠绕得紧密无间,仿佛要将这股力量深深嵌入柴火之中。
最后,他把多余的部分巧妙地别入柴火的缝隙里,用力一推,确保它稳稳卡住。至此,一捆柴火便大功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