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回去之后,是时候翻翻手机,找找那张快被遗忘的同学录了。
“你是打算从现代带回杂交水稻吗?”
朱标的话打断了朱云峰的思绪,将他从思绪当中拉回了现实。
朱云峰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点点头道:“不止是种子,还有化肥!粮食增产无非两种,一个是育种,另外一个是肥料。育种方面已经不需要考虑,现代科技帮你们做好,而化肥是增产的另外关键。如果这些都能够运来的话,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大明将很快从亩产三四百斤,飞跃至上千斤,人口也将迎来爆发性的增长。”
“要那么多人做什么,现在都快养不活了。”
朱棣在旁边嘀咕了声。
朱云峰对着他摇了摇手指道:“错了,大错特错。人口非常重要,因为人口代表着国家的潜力。人口多,潜力才大。当然,印度除外.......一旦教育、工业和经济发展普及开来,整个国家的实力也将迎来飞速提升。你们要清楚一点,大明强盛不是说大明地盘大,土地多。而是大明人口多,比周围所有少数民族都多,所以才能够对他们形成压制。”
这一点毋庸置疑,人口红利不仅在现代社会国力增长的标准,在古代同样如此。
人口多就意味着劳动力多,耕作的田地多,可征的粮食、兵员以及徭役多,能砌长城、修运河、打异族。
中原王朝除了晋、宋以外,其它时候都是压着异族打,其余王朝常年暴揍异族。包括大明,即便是在晚明也能够压制蒙古人和女真人。
比如万历三大征。
直到明末内乱,大明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灭亡,女真人才趁着这个机会南下入主中原。
因此人口代表的是国家基石。
现在才十九岁的朱棣不明白这个道理,未来他当了皇帝大抵会清楚,但可惜估计以后当不了皇帝了。
“粮食和人口增长只是第一步,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我打算对大明的发展做了三步规划。”
朱云峰又摊开一页纸说道:“第一步规划,我在现代成立一家粮食公司,收购大量的种子和化肥,还有其它包括玉米、红薯、土豆等现代高产作物运到大明来,让大明两年之内粮食翻倍。”
“第二步,粮食翻倍的同时,要着手建立工业基础。而且不是蒸汽机那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落后产物,而是跟我国建设初期那样,直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发展。”
“第三步,大明的坚船利炮向着全球各地驶去,对他们喊,开门,自由贸易。逼他们购买大明的商品,让大明向强盛的道路越走越远,一骑绝尘。”
“当然,这里面每一步规划都肯定还有很多细节。包括制度改革、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军事力量以及科技研究。”
“比如说科技研究并不是说让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