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李元青不回来,但周平帝和周皇后给李家的赏赐更加丰厚。
全京城的人都看到陛下对李家信任有加。
赵家那边也是如此。
赵大将军坐镇西北城,稳定后方,给西云府那边提供足够的粮草。
第二年开春,周平帝开恩科。
虽然明年才到三年之期,但西运府那边太大了,重新划分之后,高达十六县。
县令就需要十六个。
这还不包括其他各种各样的人才,另外,不合格的官员,就下来,有能力的人上。
大周上下的读书人,都十分高兴。
这些举子从全国各地来京城考试。
家里贫穷的举子,没有盘缠,可以去当地的官府借钱,朝廷出路费。
只为求贤。
在殿试的时候,考题很简单,全部都是围绕西云府,另外还有算术题,农桑等。
反正四书五经,还有各种策论公文,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已经考过了。
能榜上有名的,都是天之骄子,满腹经纶。
这个殿试,就要考实务。
这些官员都要下放到西云府,在那边做事,否则根本就没必要开恩科啊!
有的人觉得去年最热的就是西云府,开恩科也是跟西云府那边缺少官员有关系,因此就特别关注。
因此在殿试的时候,成绩比较好。
有的人在农桑和西云府当地风土人情的题目上,居然还作诗,一看就是读书读得有点迂腐了。
周平帝对下面的官员很宽松,不怕官员有功利心。
功利心,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上进心。
他通过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官员,替他管理四方。
可不是为了选择文采好的诗人。
因此这次文采斐然的那些人,眼睛只盯着书本,对外物不在意的读书人,名次靠后。
反倒是那些务实的,甚至家贫的贡士,在农桑上比较关注。因此回答得比较接地气,还能说说如何治理。
这样的人名次靠前。
成绩一出来,原本名次好的,有的十分靠后,成了同进士,表示不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