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栗底的人已派僧侣前往大秦国。”
这事好理解,耽摩栗底是孔雀国有名的佛教兴盛之城,其等派僧侣往大秦国,明显是看到如今的王信奉耆那教,怕佛教受打压影响到他们,去大秦国传教留后路。
一人道:“王,耽摩栗底那些人想要到秦国传教,他们在给自己准备后路!”
孔雀国主点头道:“我也是这般以为,但对此事,众位认为当如何处置?”
沉默了会儿,一人道:“王,不如让他们去吧,其等若真能在秦国传教成功,就不会再将心思放在吾国,到时其等离去,我教便无须与其等交恶。”
另一人反对道:“倘若其等在秦国传教成功,却不想离去,仍觊觎国内,又当如何?到那时,其等有秦国为退路,更难处置。”
这话在理,佛教要是跑到了秦国,并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很可能会变得更加麻烦。
实际上,他们属实想多了,且不说佛教在如今的大秦能否扎根,就算成功扎根,在华夏的文化影响下,也会变成华夏佛教,然后不会再传回他们这。
“王,应当速派使者往那秦国,与秦国之王讲明佛教弊缺,不可让其允许佛教在秦国内发展壮大。”
要想压制佛教,不仅不能让其跑路,反而要尽可能封锁它的退路,断绝其翻盘再兴的机会。
孔雀国主道:“当以此策行事,我会书信一封送于秦国之王,向其陈说佛教弊缺,使之晓佛教之害,勿让佛教于秦国生根。”
这件事算是议定,孔雀国主又道:“对秦国,众位有何看法?当如何与秦国相处?”
之前虽和众臣谈过此事,但那时还有其他势力派系的王公大臣在,其等会因为利益和其他因素,给出的看法也不一样。
现在这都是他自己人,他们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在意见上会更趋近。
一人道:“秦国使者所言真假尚不确定,当如王所言,谨慎待之。”
“倒是秦国使者言秦国境内有学派,却无明确的教派,且学派都须遵守律法,此点或可借学,当遣使者往秦国观摩,观秦国学派,看其等如何管那诸子百家。”
在听到姚直讲说大秦虽有诸子百家,但诸子百家是学派,而非教派,还要听从王令,遵循律法时,孔雀国主便在想要是他们孔雀国的佛教、耆那教、婆罗门教也能如此,该多好。
现有人提出派使者往秦国调研观摩,正中孔雀国主心思,道:“此事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