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啊……为什么?就是要逼海外车企来我们这搞合资工厂,拉就业,拉税收,顺带建汽车产业链。
这是典型的市场换技术路线。
而我们不是个例,实际上大部分有些工业基础的国家都这么干,很少有工业国家有在汽车行业里彻底躺平的。
徐申学手底下的研究团队经过分析后,认为汽车行业过于特殊,无法复制智能终端以及芯片这两大行业,走纯出口模式,想要扩大全球市场,还是得走去当地建厂的路线。
在海外进行独资建厂,或合资建厂……这个要看当地国家的一些具体汽车保护政策。
当然,核心技术这些东西还是要抓在手里,尤其是一些核心零配件也不能把产线搬走,比如电池,电机这两大核心部件。
所以今年徐申学已经派遣了手底下的一些人前往欧洲,东盟以及南美这三个地区和当地的财团进行联系,然后进行实地考察,探索在当地建厂的各种方案。
对此,包永言也是比较期待的,只不过这种涉及的层次比较高……他也插不上手,都是徐申学这个老板直接和当地的一些财团进行接触的。
海蓝汽车,毕竟不是普通汽车企业……如果只是普通汽车企业,那直接去搞什么投资建厂就行了。
而海蓝汽车,是徐申学的产业,同时海蓝汽车过于特殊……它玩的是智能电动车,代表的是未来的方向……至少很多人认为它代表了未来方向。
所以就比较特殊一些,不是说想要出海建厂,就能傻乎乎跑过去建厂的,要不然很容易血本无归。
而徐申学直接和当地财团谈,那么不管谈判的结果如何,但是都能获得一定的保障。
因为除了老美的那几个财团比较牛逼,敢三天两头和徐申学对喷打架外……其他地方的财团还是比较‘尊重’徐申学!
一旦谈妥了,对方想要反悔,或者玩规则外的东西,徐申学就会让他知道火箭弹的弹头长啥样。
因此海蓝汽车的出海建厂策略,还是要徐申学先和当地的财团们先谈好,把利益划分搞清楚了,定下规矩了,然后大家按照规矩玩,和和气气大家一起发财。
而包永言等高管,等着消息就行了,等徐申学和对方财团谈妥了,那么就可以跑过去建厂,然后在当地组装生产,并大规模走量销售中端车型了。
而在这之前,海外市场继续卖高价车型,走量车型的销量主要还是要依靠国内市场。
包永言则是对国内市场非常乐观:“最近几年,国内的充电桩建设持续加速,大量充电桩的建成,也极大的促进了电动汽车的使用方便性!”
“同时国内对电动车的补贴还在持续加大力度,此外还有新能源牌照也正在推行,年底的时候就会有专门的新能源汽车牌照出现了!”
“到时候,将将会进一步刺激国内电动车的发展,尤其是推动中端车型的快速普及,我们预计明年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插混,增程车型在内的销量,将会大幅度增加!”
“乘用车领域里有可能达到百万辆市场的级别!”
“而我们海蓝汽车,也将为国内市场的持续爆发,而在持续增加产能!”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