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进行及时耕作。没有畜力的人可以向当地管辖部门申请租用,乡、甲、堡农户可以向县级衙门进行租赁畜力耕地播种。畜力包括牛、马、骡子、驴等,租赁畜牲不用提前付银,由农民他们秋收后自愿选择交付银子还是交粮抵租金。第一年种子由当地县府一级机构统一发放,县府衙役相关农畜部门负责发放工作并由其他部门配合监管,凡发现徇私舞弊行为或者故意刁难农民农奴行为将严惩不贷。县一级除专门设立监督机构之外,还同时设立农伺官员接受农奴举报投诉,这些官员先由上一级农伺官员进行培训,培训后的这些官员就须到地方农田里去进行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农伺官员经验不足以指导农民的,必须驻扎农村乡下向农民进行三个月的实际学习。因此,这些伺官其实要比农民还要辛苦,有些吃不消这样苦的农伺官员都纷纷向县衙提交辞职。这样补充这些空缺岗位的可以是那些具有实际农事丰富基础的有为农民。这些农民即使没有文化亦可以临时做‘农官’,不但可以获得属于自己农田上种植的粮食,同时又可以在县衙里领取到一份佣金薪水。这些农民在双重收益的鼓励下往往会干劲十足,马上就填补了那些吃不了这苦而辞职所遗留下来的农伺的空缺,也很好地解决了县衙为此而担忧的尴尬局面。
第四档土地是边境地域的土地,留下这些边缘边境的土地划归地方军队管理使用。鼓励士兵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开荒屯粮,自给自足。这些闲时开展农事活动的士兵按照劳动付出的时间来获取劳动报酬。这一政策极大地改善了驻防部队常年粮荒的问题同时又提高了士兵的个人收入。驻守将领兵士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山林、草原,可以自由耕作、放牧、围猎等作业活动,极大地开辟了驻军将士的劳动积极性。他们在增加劳动报酬的同时也保证了士兵的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但可以将闲下来的时间利用起来。因为朝廷鼓励他们这样做,这些边防官兵士气高涨,对于外来侵扰的敌人将士们都能够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打胜仗打漂亮之仗越来越多了。
第五档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后周围的土地归属于水利官员所有,但水利部门不得将这些土地抛荒或者贱卖处理,要么租赁出去,要么自己播种。将所有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地方都进行盘活,必须修建引水沟渠的,有利于农作物的灌溉的水利工程都开始大兴水利活动。
经过短短三年的努力,秦国的粮食税收都丰富起来了。粮仓殷实了士气高涨了,百姓家里有了余粮,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去外面逃荒?这样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强大了,社会团结一致起来了。
接下来朝廷所要改革的是依照汉人的儒家思想教育。教育以儒学教化为根本,在当时的氐族高层里,在整个朝廷官员的骨子里面,谁也不敢大胆提出对社会进行文化思想教育的改革。儒学文化思想教育完全依照汉族文化的思想进行教育。本来这些能够得以提供进入私塾上学的孩子都只能是有权有势的官员们的子女。那有下等百姓农人的份?千百年来这些雅事都是比较固化的存在的。除了氐族权贵、朝廷高官的子女可以进入到私塾学习之外,要不然就只剩下地方地主家庭的子女以及一些商贾巨贩家底殷实者家庭的子女才有机会上学。而绝大多数的寻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