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不能学”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普适性。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在看似毫无时间和条件学习的困境中,凭借着对知识的炽热热爱和执着追求,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到了极点,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更不用说有时间和金钱去读书学习了。白天,他必须跟随家人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而努力;晚上,由于家里穷得买不起灯油,整个屋子一片漆黑,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阅读。然而,匡衡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他偶然发现邻居家晚上有灯光,于是灵机一动,在自家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让那微弱的灯光透过洞口照射进来。就是借着这一丝昏暗的光线,匡衡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籍。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匡衡没有丝毫抱怨时间不够用,而是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他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为后世留下了“凿壁偷光”的千古佳话。匡衡的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时间多么紧张,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渴望学习的心,就一定能够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学习之路。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自幼便失去了父亲,家庭陷入了极度贫困的境地。然而,他的母亲郑氏是一位深明大义、极具远见的女性。她深知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尽管家里一贫如洗,连纸笔都买不起,她仍然想尽办法让欧阳修接受教育。郑氏用荻草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写字、读书,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无论是骑马赶路、走路途中,还是睡觉前的短暂时间里,他都不忘思考问题、背诵文章。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热爱和珍惜时间的精神,使得欧阳修在文学、史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经历充分证明了,时间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学习,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坚定的学习决心和顽强的毅力。
在国外,同样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用他们的经历诠释了这一观点。着名的科学家爱迪生,一生拥有两千多项发明,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然而,爱迪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他仅仅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就被迫辍学了。此后,他主要依靠自学来获取知识。爱迪生的工作非常繁忙,他经常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不休息。但他并没有因为工作的忙碌而放弃学习,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每一分每一秒,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学习了各种科学知识。他还经常与其他科学家交流、探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爱迪生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普通人,也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时间并非学习的阻碍。例如,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他出身贫寒,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回家。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他一边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一边自学数学。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昏暗的灯光下,钻研数学难题,阅读数学书籍。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了一位着名的数学家,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艺术领域,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梵高,这位伟大的画家,生前生活贫困潦倒,常常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