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基又道:“如果香港的华人富豪都跟杨生这样,考虑民生该多好。
你不知道,最近一段时间运水需求大增,很多船队更是趁机涨价,要么就是说自己没船,我也是无可奈何,实在紧缺的时候就只能答应他们。”
“这也正常,他们也是在商言商。”杨文东说道。
这种事也不好评价,毕竟,人家没义务帮忙。
特别是目前很多香港船东还是英资的,更不会把香港普通人当回事,这也正常,如果其他国家出现这种问题,那杨文东也必然会在商言商。
至于香港的那几个华人船东,可能想帮也帮不了,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将自己的船租赁出去的,租期不到,他们没有自主权。
“是啊,只是我觉得,这种时候,不应该只考虑生意了。”柏立基摇头说道。
“对,我也赞同。”杨文东又道:“港督先生,运水的事情我会全力帮助港府,但我这边也有一些事情,需要您的帮助。”
“什么事?”柏立基问道。
“是这样的,我成立了一家慈善基金会。”杨文东解释道:“我这基金会第一件事,就是帮助香港最贫苦的市民,获得基本上生存物资,包括基本的食物与水。
而香港最贫苦的人群,除了一些难民,那就剩下香港的寮屋群体了。”
这个时代香港也是有难民的,只是这些人都是散乱的,别说杨文东,就是港府都搞不清楚他们的情况,想帮助也难。
寮屋那边其实也是早期的难民,只不过在香港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房子”,然后居住下来,相对来说还要好一点。
“杨生的想法非常好。”柏立基点点头说道:“那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杨文东说道:“我需要自来水厂,修建管道,通往各个寮屋附近,不需要入户,只要在附近就行;然后我的人,会在那里维持秩序,给附近的人发水,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
以卡车运输水来售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方法,短期内这样的方法是最有效的,但不能长久,因为经济投入太高,且完全跟不上需求。
一个是香港没那么多闲余卡车,二个是来回运输太耗费时间与汽油,这些价格比水本身要贵太多了;第三就是一旦水源更少了,那前来领水的人会成倍的增加,卡车运水那点效率,完全就是冰山一角。
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管道运输,效率是陆地运输的百倍不只。
“大建管道可是要不少资金的。”柏立基有些为难:“而且自来水厂那边的水,也不是很多。”
“水不是问题,我这边会从内地买水,其中一船我自己购买,用在这里就足够了。”杨文东又道:“至于资金,我这边可以出,但这里面的技术问题,还是需要自来水厂来解决的。”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均匀问题。
哪怕是1963年的旱灾,水是真的不够吗?并不是完全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