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具体发展情况,这些事情其实也算不上秘密,不要说内部高层,就是一個尽职的记者,都是可以查个大概的。
“二手货轮还是会继续收购的。”杨文东又说道:“郑女士,你这边接下来重点就是培养团队人才,为更多的货轮做好准备。
另外,葵涌船坞那边,也要多关注,第一个船坞建完之后,就要建第二个,第三个保证我们未来有着足够的维护力量。”
航运的未来虽然不像地产那样一直会常青树,但短期暴利程度还是在地产之上的,特别是能够赚到直接的大量现金。
而哪怕以后航运爆发危机,暴利程度远比不上之前,但它自身携带的“大订单”特性,足以让船东成为各国贵宾,这就是地产远远比不了的。
至于葵涌那边,价值意义就更高了,现在那里的土地不值钱,所以船坞想建就建、货仓想买就买,等到货柜码头提上日程,那其他几家修船厂,再想来这里就难了;在原先历史上,黄埔与太古的修船厂就是搬去青山了。
“明白,杨生。”郑玉华答应说道:“这两件事我会继续跟进的。”
“嗯。”杨文东点点头,又看向了秦志业,说道:“老秦,你们的业务也说下吧。”
“是,杨生。”秦志业说道:“跟各位比起来,我们传媒公司就小多了,目前我们旗下的港华日报,日销差不多在1万左右,东方日报目前在1.5万。”
“很不错了。”杨文东笑了笑,说道:“传媒,本身也不是用来赚大钱的,我们内部几个业务,地产、超市乃至于以后航运公司招揽货物订单,也都是需要依赖你们的。”
“能为兄弟公司服务,我也很高兴。”秦志业也说道:‘而且对我们来说也算是比较稳定的大订单了。’
杨文东点点头说道:“内部之间资源最大利用化,也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报纸方面,东方日报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我希望尽快看到它的日销量能够到3万的级别。”
香港如今卖的最好的报纸,日销就在3万左右,这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城市的极限了;不过随着经济的提升,这个极限也会逐步增高。
“好的,杨生放心,东方日报其实一直在呈现上升趋势。”秦志业笑说道:“估计再过几个月,就能突破2万。
另外,我们也与东亚银行达成合作,在九龙那边大规模辅助当地符合港府条件的人申请开新报亭,这也会有益于东方日报乃至港华日报的销售。”
“嗯,行。”杨文东点点头,这件事他也知晓,随后问道:“那电台呢?”
秦志业回道:“香港如今电台用户的数量,估计在40万左右,我们的平均日用户数量10万,基本上已经是极限了;想要再提高数量,可能需要等市场自己扩大才行,现在香港收音机的价格已经比之前便宜多了,就是未来日本的晶体管可能会涨价,还不确定会有多大影响。”
“这方面我已经在准备了。”杨文东说道:“我会从美国引进一条晶体管生产线,等香港能够自产了,那价格会比之前的日本货还要便宜。”
&>> --